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高三年级语文科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2580字。
2022-2023学年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高三年级语文科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需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并粘贴好条形码。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 回答非选择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皱、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美育”虽是外来词,但美育思想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诗歌、音乐、舞蹈作为人格修养的主要手段,倡导建立礼乐制度并以此治理国家、完善社会体系,形成了“礼乐教化”传统美育观,并长期作为国家政策,通过兴盛文化艺术来辅行育德,促进人伦关系的稳定和社会整体的和谐。基于儒家主体 的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在发展中与道家玄学、佛教禅宗中的积极元素不断融合,并在理学、心学等学派的影响下深化拓展,逐渐渗透贯穿于古代政治和文化价值体系之中,演进凝练出以“中和”为核心的中华美育精神。“中和”的教育目标逐层深入,分别为人本之和、人人之和、天人之和,组成循序渐进互为一体的完整教育系统。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审美与艺术传统在育人及应用层面的优秀特质,应积极予以传承和弘扬。
中国美育从古至今一直负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表现为将“明道经世”作为审美实践活动的 价值目标。中国传统美育中的“乐教”思想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尚书•尧典》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即是将音乐作为育人的重要手 段。《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阐述了“乐教”的原理,曰“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它将音乐之声比作食物之味,指出美妙的音乐是各种因素的相辅相成与和谐统一,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定人的心性,人的心性平定了德行就能合乎规范。《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还将音乐审美与国家治理联系起来,感叹道“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意思是音乐虽美,但如此之精致奢靡,百姓将不堪重负,提出了乐美的社会功能取向及以乐观政的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将“乐”与“礼”结合起来,立足乐教的基本理论发展成通过文学艺术来“明道”的美育话语体系。孔子提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将“艺”作为“道”的实现方式。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强调文学的作用是为了“明道”;北宋周敦颐《通书•文辞第二十八》也谈到“文,所以载道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进一步论述为:“艺者,道之形也”,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道的外在形态。近代以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乐教化”在文中是指将诗歌、音乐、舞蹈作为人格修养的主要手段,倡导建立礼乐制度并以此治理国家、完善社会体系。
B.“明道经世”的“经世”体现在倡导以美育来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王国维和蔡元培是持此观点的有代表性的人物。
C.“以美和天”在文中是指通过个体超越实现群体经验共享,并上升至个人行为与社会国家、宇宙天地运行的融合如一。
D.“审美无利害观”在文中指的是认为美是纯粹的、不涉及利害的,基于“美”与“人”联系而创立的,以审美来恢复人性完整的美育思想。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育”是外来词,但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却很早就已经存在美育思想。美学思想是美育思想的基础,中国美育从古至今一直负有社会功能。
B.基于儒家主体的中国传统美育思想而形成的中华美育精神,在其形成过程中融合了道家玄学、佛教禅宗中的积极元素,受到了理学、心学等学派的影响。
C.《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将音乐之声比作食物之味,指出音乐可以平定人的心性。中国传统美育中的“乐教”思想可追溯到尧舜时代。
D.建立在认同审美本身天然的教育意义基础上的中国美育思想,与西方美育思想是有区别的。西方学者将个体自由视为美育的终极目标。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将音乐审美与国家治理联系起来,提出了以乐观政的思想,这一思想得到了南北朝刘勰、北宋周敦颐、清刘熙载等人的进一步论述。
B.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进一步发扬了传统美育的社会建设价值;在全面推进文化强国的当前,应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学科和理论体系。
C.蕴含于儒家“依仁游艺”、道家“乘物以游心”、禅宗“见性成佛”中的中国美育思想,与黑格尔对美的领域中的活动的看法不同。
D.不论是追求达到“神人以和”,还是希望个体从美的感发中达到与天地和谐相处的状态,都是传统美育的审美理想延伸到宇宙天地层面的表现。
4. 中华美育精神的核心和主体支撑是什么?孔子在其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4分)
5. 好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甲文:
局外人(节选)
【法国】阿尔贝•加缪
昨天,我的母亲死了。也可能是前天。养老院给我发来这样一封电报:“令堂辞别人世葬礼定于明日举行。请节哀。”它没有告诉我母亲去世的具体时间,
我一路小跑,以免误了公共汽车。由于心情急躁,跑得气喘吁吁。乘车到达村子后,我徒步走了两公里,才赶到养老院。我想见到妈妈的心情十分迫切。可是,门房却禁止我立即去见妈妈。他让我先去见院长。院长的个子不高,已经很老了,他的胸前还别着荣誉团的勋章。他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