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 约16490字。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题
本试卷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4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互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先秦的典籍中就有迹可循。《诗经•大田》的“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描述了善良的农民怀着悲悯的情怀,在农忙收割时有意留下一些谷物,供孤儿寡母来捡拾。儒家典籍《礼记》有关“大同”社会的理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更是对互助精神的全面描述。
在先秦诸子中,除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孔子的“仁学”、荀子的“能群”、墨子的“兼爱”等思想之外,谈及互助最多的,也是后人最为熟知的是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里提倡的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给我们描述了在一个理想的社会里,相互关爱与互相帮助的和谐画卷。宋及其以后的明清时代更有大量的县志、方志、笔记、书信、碑铭、墓志等,记载了民间乡贤和致仕官员提出并实践的蕴含互助思想的事迹。
由于自然灾害频仍,历代政府多用仓储后备思想来解决国家的救灾救济和百姓的生活困苦问题。起初虽然由政府来主导,但是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有民间力量参与进来,因此具有了互帮互助的实质。尤其是从义仓到社仓和广惠仓的演变,发生了救济主体的下沉,从城市到农村,从官府到民间,互助思想体现愈加明显。另一个深具互助色彩的传统社会组织是宗族,其在生活照顾、兴办义学、赈济灾荒、养老服务以及婚丧嫁娶等事务处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宋及其以后,宗族在基层社会中的影响日益深远,包括具有救灾救济和互助功能的族田、义庄、义学等。族田的收入主要用于祭祀、恤贫、敬老、奖勤、助学等,譬如范仲淹创办义庄的目的,除“敬宗收族”之外,还在于实现宗族内部的互助合作。可见,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互助保障和以地缘为基础的邻里互助网络,形成了中国民间非正式保障体系和民间非正规经济系统。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从传统的乡村熟人社会迈向现代的城市陌生人社会,但是互助的思想和实质早已嵌入人们的深层意识,其本身的生命力不容小觑,一旦条件具备,必然会跟随社会形态的变革产生新的互助形式。
如果用“守望相助”来概括互助的本质,那么在现代,互助就是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面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受不可预见的风险事故,但是每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因此在社会制度的设计和组织架构上,努力营造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氛围或机制,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在新时代,互助还可理解为对内互帮互助,以弥补政府和个人保障能力的不足。对外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抵御自然和社会风险。现代社会完全可以发挥互助精神,大力发展志愿组织,从事扶危济困、社会治理和灾害援助等,这些都是互助思想在新时代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杨建海《传统互助思想及其新时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文化是存在于世俗之中、以统一和有效治理为目的的一元文化,孔子言仁心,孟子谓性善,荀子重礼义,墨子尚贤能,老庄讲究无为,管子力推尊君顺民,其思想核心均在于政权源于人民,故要以民为本,目的则在于推动国家有效治理。互助思想恰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其与中国先秦政治哲学思想相统一。如在儒家思想中,“仁”既为私人道德,也为社会伦理与政治原则:政治和社会生活始于个人之“仁心”,个人从对家人的仁爱推及对家族的仁爱,再进一步推及整个民族、国家,这是个体对家庭、家族及整个民族国家共同利益所负有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道家思想虽不如儒家思想积极理政,但老子“无为而治”所构建的恰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互助社会。
因此,在中国的传统的互助理念中,没有西方国家泾渭分明的平等利己的互助和纯粹利他的互助,而是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义友信”等伦理道德规范之下,进行的差序格局、主次有序的互助、互利。个体、家庭之间在资金、生产、生活上的互助行为和互助关系形成互助网络。与互助网络相比,互助组织更加正式,目的性也更强。在一个互助网络中,可以建立多个不同目的、性质的互助组织。整体来讲,互助组织是组织化的和非营利性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自我管理、经营、服务,以维持组织内部的可持续运转,低成本地满足组织成员的资金、物品、服务、精神文化等各类需求。从目前我国各类互助组织的发展来看,有一些地区在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外源动力推动之下,因村居或群体内生动力而互助的组织发展较好。
(摘编自刘妮娜《中国特色互助社会:历史溯源与现代建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诗经》和《礼记》等典籍中体现了互助思想,宋及以后的明清时代的县志、碑铭等也记载了蕴含互助思想的事迹。
B.从义仓到社仓和广惠仓的演变,体现了救济主体由政府主导,但是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有民间力量参与进来。
C.宋及其以后的宗族通过族田、义庄、义学等方式,积极发挥宗族的作用,是当时最主要的互助体系。
D.中国文化是以统一和有效治理为目的的一元文化,这一特征在蕴含互助思想的先秦诸子的民本思想中也有所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互助思想”展开论述,既有思想理论渊源,又有结合社会实践的论述。
B. 中国的传统互助理论是在伦理道德规范下的互助、互利,比西方的平等利己、纯粹利他的互助更有实践意义。
C.材料二以儒家的“仁心”为例论述私人道德变为社会伦理责任的过程,体现了互助思想。
D. 材料一论述了自古至今互助思想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不同表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互助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B.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孙中山
C.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张载
D.“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哀公》
4.材料一中孟子和材料二中老子都描述了古代的理想互助社会,但二者表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5.结合对材料的理解,你认为下面这段文字体现了材料的哪些观点,请简要说明。(6分)
近年来,湘潭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创新开展“党建+莲湘颐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一是创新“守望之家”巡访模式,构建“党员+村民小组长+志愿者+就医联系人”的老年人巡访关爱服务体系,解决养老不出村民小组的问题;二是推进“邻里互助”照料模式;三是实行“专业服务”养老模式,构建“乡镇党委+养老机构+志愿者+就医联系人”的老年人集中照护体系。实现老年人“养老有床位、身边有服务、兜底有保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
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五十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