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10字。
开发语文教学资源 构建实践活动途径
桐乡求是实验中学 王仙娇
【摘 要】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可以从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去开发,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活动能力。
【关键词】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资源 实践活动 开发 利用
正文:
七年级下册中的《伟大的悲剧》一文,真实地记述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探险失败后,和他的队员在返回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教师在上课时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阅了南极恶劣的天气和人类在南极探险的资料,使学生更切身地感受到课文所颂扬的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及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上课之前,老师和学生利用了许多自然的、社会的、人文方面的资料,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能力。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整个核心理念,也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生成性。所以要求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树立“处处皆语文”的观念;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生活的联系。换言之,要加强对语文教学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关于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认识
语文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科目,《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语文实践活动的教学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作了这样的规定: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及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
2: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时事政势、日常生活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它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知识。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所以,语文教学资源不仅包括语文教材,还包括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界中所有有利于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