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50字。
概括:时移位不能移
江宁区科技园学校 应爱华
江宁区铜井中学 徐承刚
内容提要:人认为新的课改形势下,概括课文中心思想、概括文章段落大意已经有点老套了,过时了,淘汰了。笔者认为概括是思维的基础,是思维的最基本特点之一。概括在学生的思维发展中十分重要。近观这几年的中、高考试题,对概括能力的考查一点也没有放松。《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阅读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思想”。可以说,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其重要地位没有改变。时移位不能移,本文就是以课改精神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为思考点,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概括 课改 搜集、筛选、整理信息 实践
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新课改的有力开展,迫切要求教师对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方式进行扬弃。概括段意作为语文传统教学的常规武器,在新浪潮的冲击下依然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如南京市2004年语文中考卷第5题“把以上材料概括为一句话新闻”;青岛市2004年中考卷第13题“通读全文,试说说本文围绕纳米技术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2005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5题“根据一、二两段内容,概括水葫芦的三个特点。” 桂林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第5题“两则材料反映一个什么现象?请用一句话概括。”无论是课程改革实验区,还是非实验区,在语文中考中,都有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考查。简言之,虽然时代变了,语文教学大的背景也变了,但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的教学地位没有变,时移位不能移。
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否违背新课改的精神呢?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大部分时间是用来新授课文。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常常将课文分段,概括段意,进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然后,教师针对课文,讲解重点,诠释难点。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现在的阅读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做到这些就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