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470字。
关于九年级语文诗歌和戏剧单元的备课
一进入九年级,语文教学的节奏就要加快了,备课变得更加匆忙。而打开九年级的语文书,你会发现,九年级的语文更富于诗意和文化内涵了。怎样把这种诗意和文化内涵传达给学生,让他们熏陶其中,为自己的精神成长打底,正是我们语文老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作为来自慈溪实验区的教师,我愿把自己在备课和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汇报给大家。不当之处,请多批评。
诗歌单元
九年级总共有两个单元的诗歌,有中国诗,也有外国诗,视野比较广阔,有些诗甚至比较生僻,需要我们认真备课。
这两个单元的诗歌,除了第一课各自曾入选老教材,我们比较熟悉之外,其他都是新选入初中课本的。但无论新选入的也罢,还是原先入选的也罢,我们都应该换一种思维去对待。以前,我们比较注重条分缕析,坐实诗歌的内涵和言外之意。但就我看来,诗歌之所以是诗歌,正在于它的“虚”,而不是实。如果一切都变得实起来,那么诗歌的美也许会荡然无存。古人云:诗无达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硬地要想“达诂”,反而是缘木求鱼,与诗歌的文体特征南辕北辙。诗是“有意味的形式”,就像一个筐,里面可以放许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读同一首诗,也许也会有一千种理解。近代以来,科学的理性思维弥漫到各个角落,诗歌也不能处身事外。实在,诗歌是一种艺术思维,是一种模糊思维。而模糊思维也是有其独立的价值的,那么你又何必反其道而行之呢?
那么,诗歌是否就可以任意解释呢?那显然也不是。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理解,但毕竟理解的是这首诗,而不是那首诗。那么,怎样由入门而登堂入室而最终能窥其堂奥呢?我想,也就不外乎诵读、揣摩、领悟吧。诵读是基础,是培养语感培养直觉的阶段。这一个阶段很重要,你可以问学生,你喜欢这首诗吗?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要允许学生说不喜欢,说这首诗不好。因为这是他的真实感受,他有权利说出他的直觉。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也应该允许他说不知道,或者说不清楚,因为这也仅仅是他的直觉。直觉很重要,我们不能扼杀学生的直觉,而应该培养学生的直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得好,艺术即直觉。有了直觉,才能入门。那么,怎样才能登堂入室呢?我想,揣摩是最要紧的。如果说,诵读还停留在诗的节奏上的话,那么此刻,就要揣摩诗歌的语言了,要抓住诗歌的意象,对一群意象进行梳理,从而找到进入“小径交叉的花园”的正确方向和路径。意象不是独立的,它是构建诗歌大厦的砖石,是形成意境的元素。当然,并不是每一首诗都能形成意境,特别是现代诗,好些富于知性,形象性的东西,感性的东西比较少。但是,就入选初中的几首诗来看,感性的东西还是更多一点。这是切合初中生的思维特征的。同时,我们可以结合时代背景,以确定诗的外延。这样,内外结合,就能领悟诗歌的真谛了。
下面,围绕具体篇目,就一些特征性的东西来谈谈。
九年级上册的诗歌单元,内容大多以自然为题,但这仅仅是触发点而已。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它们所抒发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自然旨趣也就各不相同。《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