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陕西省榆林市高考语文四模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24290字。
2023年陕西省榆林市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9分)阅读回答问题。
中国现代考古学已经走过了整整百年曲折而辉煌的历程,百年考古就“中华文明独特文化基因”这一重大问题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持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文明是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个包含起源、形成及早期发展的长期进程。就中原地区而言,在距今6000年左右庙底沟文化的相关聚落中开始出现社会分化与不平等,是该区域文明起源的开始,是各种文明要素起源并不断聚积的阶段。之后社会不断发展,历经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等阶段,在距今43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晚期出现了明显的“国家形态”,进入了文明社会。经过距今4000年左右新砦文化时期的国家形态的早期发展,至夏代中晚期的二里头文化时期,文明中心地位形成。后经商周时期的巩固与进一步的迅速发展,华夏文明逐步走向辉煌。
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崧泽文化早期社会已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层现象,该地区自此开始迈入文明化的进程。崧泽文化之后该区域在经济、文化、政治结构方面不断发展,社会等级分化不断加剧,历经距今5300年开始的良渚文化早期,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中期始,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都实证此时良渚社会已进入文明时期。良渚文化晚期,文化日渐衰弱,社会结构和权力趋于分散,该地域的良渚社会逐渐走向衰亡,良渚文化之后的马桥文化社会复杂程度不高,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在这一时期进入了低谷。马桥文化之后,这一区域随着周人的南下而逐渐被纳入中原地区文明和国家一体发展的历程中。
中华文明是一个经历了起源、形成以及连续发展的独特文明,有着较为明显的“文明化”的过程,虽然存在复杂多样、非单线的进化,甚至某些文明进程“断裂”的现象,但整体上仍是“螺旋式”持续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个别断裂的区域文明并非彻底消失,其中一些重要的文明因素多被其他区域文明吸收、融合、改造,作为文明基因传承下来。
海纳百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质。在今天中国的地域范围内,史前时期每一个地理单元或地区,如燕辽地区、海岱地区、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中原地区等都有着各自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区域文化各有特色,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而且这些不同区域在各自文化或连续或间隔或中断地演进变化的同时,文化之间存在互动交流。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史前区域文化对外来文明因素的吸收融合大多不是简单的复制性效仿,而是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改造,多有创新。陶寺文化扬弃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因素,例如创造性使用范铸铜容器,成为辉煌的夏商周三代青铜铸造技术之始。日常用具也有经改造的情形,一些十分重要的器物如玉器更少见与原产地完全相同的文化现象,而是创新出多璜联璧、组合头饰、组合腕饰等新的象征物以凝聚族群。
务实创新是中华文明的独特风格。距今约5000年明确进入文明形态的良渚社会宗教色彩极其浓厚,墓葬中满目祭祀礼神的玉璧、玉琮及繁缛复杂的神性纹饰充分反映了这一点。红山文化晚期辽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庙、坛、冢结合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地区历经庙底沟文化、龙山文化、新砦文化、二里头文化阶段,文明起源并不断发展,后经商周时期的巩固与发展,逐步走向辉煌。
B.某些文明进程存在“断裂”的现象,个别断裂的区域文明并非彻底消失,而是文明因素被其他区域文明吸收、融合、改造,并传承下来。
C.史前区域文化对外来文明因素的吸收融合大多进行了创新式的改造,如陶寺文化扬弃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因素,创造性使用范铸铜容器。
D.古代墓葬中的精美玉器既彰显了墓主的身份地位,更是沟通人与神的宗教法器或巫仪神器,标志着墓主投入了大量非生产性劳动在神灵之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两次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对重要观点进行说明,显示出论证的严密性,以及说理的严谨性。
B.文章将“良渚文化”与“陶寺文化”进行类比论证,有助于论述“务实”品质成为文化与社会的主流。
C.文章使用了大量的考古资料及其研究成果,论据翔实,论证了考古就中华文明独特文化基因的三点认识。
D.文章末段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考古工作深层次上的意义,跳出了纯历史学术的圈子,富有深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良渚文化之后,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在这一时期进入低谷,可见,良渚文化标志着该地区文明达到华夏文明的顶峰。
B.中国史前区域文化各有特色、相对独立又存在互动交流,不同文化在互动、交流与传播中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文明特质。
C.陶寺社会集团的统治者们在宗教祭祀方面的投入与经营相对较少,可知,在陶寺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应无精美玉器和非实用陶器。
D.中华文明在其持续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务实创新的风格,这应是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之林延绵不断的最重要的深层次原因。
2.(12分)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肥胖率超过50%,6岁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专家分析,能量摄入和能量支出不平衡是导致个体肥胖的直接原因。未来我国肥胖人数将继续呈增长趋势,2025年中国肥胖人数将突破2.65亿人。如今肥胖已成世界难题,世界卫生组织把“肥胖”确定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
(摘编自《过年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