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130字。 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语文组 杨 猛
摘 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文从创设问题情景、纵横比较、延伸拓展三个方面予以了阐述。 关键词:优化;兴趣;问题情景;纵横比较;延伸拓展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所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会主动地愉快地去追求、阐述和体验,产生求知欲,迸发出积极探究的火花。兴趣是推动人们获得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也是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深刻地制约着一个人的学习效果。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把兴趣看作是学习活动的“深刻依据”。爱因斯坦认为“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可见,兴趣在学习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教学调查表明,相当多的中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一是受自身思想认识的制约。语文作为国语,学生从小就与之打交道,听说读写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和障碍,因而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不愿花费过多的工夫和精力。二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俗话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陈旧的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于是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倾向,对语文学习自然有一种疏远甚至排斥的心理。三是受考试指挥棒的驱使。近年来,中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侧重于语文知识的灵活处理和语文技能的迁移运用,而对教材所选课文的内容本身涉及甚少,这固然对语文教学摆脱传统束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助长了学生对语文教材的歧视和课堂教学的“冷遇”。
既然如此,那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何而来呢?怎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这是语文教学尚未完全解决的一个老问题,也是当今每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教学的实践,我们认为兴趣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第一,来自学生的内驱力。内驱力,也称动机。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有了动机才能驱使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当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时,就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学习。第二,来自教材的吸引力。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教材编写体例的科学性,艺术形象的完整性,语言技巧的规范性等都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三,来自教师的感染力。语文教师渊博的知识,文雅的谈吐,精湛的教学艺术,平易近人的态度,以及抑扬顿挫的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