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一堂好课的标准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230字。
也说一堂好课的标准
通联地址:河南省信阳市第五中学 余俊 邮编 464100 电话 13782906758 0376--6892263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不同时期标准也不尽相同。在新课程中,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点体会。
绘画,有不画之画,所谓“于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是绘画的最高境界。作诗,有不写之写,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是作诗的最高境界。我想,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也有“不教之教”,这可算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吧。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致力于“不教之教”,而又达到了“不教之教”的效果,我看这样的课就算是好课。
所谓不教之教”,就是不直接教,说到底它也是一种“教”,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主张老师要少讲,老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启发和引导上。这一主张与新课程不谋而合。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辩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危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例如,有位老师在讲《回忆我的母亲》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母亲的爱心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经学生一句句地咀嚼,一点点地体会,一步步的思考,终于悟到:“从母亲竭尽心力地抚育儿女这些事情上,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一片爱心。”学生在这样的示范和启迪下,学习《我的老师》时,就会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安妮•莎利文老师对残疾儿童的一颗爱心的?”学习《“两弹”元勋邓稼先》时,就会想“课文通过哪些事例表现了邓稼先对祖国的一颗爱心?”久而久之,学生课外阅读使也就有了门径。这说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内生动示例,教会方法,要比老师一切都包办代替要好得多。这样,不教,却又达到了教的目的。这位老师不仅会“教”,他更善于化“教”为“不教”。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先生还说:“教很重要,但尤以致力于导。”魏书生先生多年来一直在这方面默默地实践着。魏书生既当校长,又兼两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课,一年之中有半年时间在外讲学,10余年来从不让别人代课和代理班主任,而他的学生却照常按部就班上课,学生成绩都十分优秀。他成功的秘诀除了民主管理外,更主要的是在教学中强化了学法指导,实施了“不教之教”,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10多年来,魏老师没有批改过一篇学生作文,没有给学生布置过作业,没有出题考试过,这些全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而学生的统考成绩却比全县平均成绩还高出10多分。可一直以来,叶老所倡导的教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又履行了多少呢?我们囿于“上课就是讲课”的思维定势,而习惯于课堂上乐讲不疲,教师以能讲而得意,学生以教师能讲而满意,甚至观摩课也以教师能讲为标准。结果是讲风过盛,效率很低。
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虽然很重要,但毕竟是外在的东西,“学”才是内在的。学生的责任是学,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要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归根结底要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学校和教师不能包办。因此,我们要树立“以学为本”,“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主动构建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强调学习上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以此来构筑学生的基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