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5950字。
23 《孟子》三章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文章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3.理解文章的内涵,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孟子文章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的内涵,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条件。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以“仁政”治理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其显著特点: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易懂。
背景链接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施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言论、活动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2.目标任务二:读通全文,理解语言特点。
朗读指导。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
读准字音:夫环而攻之(fú) 亲戚畔之(pàn) 米粟非不多也(sù)
把握节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句式特点
本文多用排比句、对比句、双重否定句,句式以骈句为主。
感悟句式作用。
使用双重否定句的排比句,语气强烈,气势非凡,增强了文章的论述力度。
3.目标任务三: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