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一)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200字。
2023年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I、Ⅱ卷的答案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请按题号位置,在规定区域作答。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33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之首是立春,但它不过反映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______________。“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雨水节气来到,全年的农业周期才算正式开始。越冬作物开始返青,世界一派______________。“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是____________的产物。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周而复始。但这并不足以产生二十四节气,还要有发达的天文学。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然后通过数学推算,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今天,二十四节气与农业依然_____________,其思想理念是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历代文人墨客不断用各种形式丰富着二十四节气,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万物闭藏 朝气蓬勃 躬耕乐道 休戚与共
B. 秋收冬藏 生机盎然 农耕文明 息息相关
C. 秋收冬藏 朝气蓬勃 农耕文明 休戚与共
D. 万物闭藏 生机盎然 躬耕乐道 息息相关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历代文人墨各种形式丰富二十四节气,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B. 历代文人墨客不断用各种形式丰富着二十四节气内涵,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C. 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D. 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秋收冬藏”,结构对应“春生夏长”。“万物闭藏”是指冬天为终结,万物在此时收敛闭藏。故选用“秋收冬藏”。
“生机盎然”: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一般用于比喻花草树木。“朝气蓬勃”,意思是形容充满了生气和活力的样子。多用于人。语境形容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景象,故选用“生机盎然”。
“农耕文明”: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躬耕乐道”:亲自耕种,乐于信守圣贤之道,指过隐居生活。语境说的是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的产物,并不是又读书又耕田的生活方式,故选用“农耕文明”。
“休戚与共”:彼此之间忧喜祸福都共同承受。“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非常密切。根据语境说的“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此处是说二十四节气与农业关系密切,故选用“息息相关”。
故选B。
3.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对应恰当 一项是( )
A. 《项脊轩志》——姚鼎——明代——桐城派三祖之一——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B. 《促织》——蒲松龄——清代——异史氏——文言短篇小说
C. 《荷花淀》——孙犁——现代——山药蛋派——小说
D. 《红烛》——闻一多——当代——创造社——“三美”主张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