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310字。
广西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 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2021 年 10 月 11 日,在云南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开幕式上,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从埃及环境部长兼 COP14 主席亚斯敏•福阿德手中接过 COP15 主席锤。时隔 3 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时刻”开始了。
旨在同奏全球可持续发展乐章的 COP15,被赋予引领未来的重要使命。中国作为 COP15 东道国,被广泛认为将在推动达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2020 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扮演重要角色。
开幕式上,短片《“象”往云南》在开场时播放,人们再次见到了几个月前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它们洗澡、漫步、吃庄稼……顽皮可爱,引发人们对如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思考。这一路,人与象相伴同行,人象和谐的画面温暖了全世界。在云南省委书记阮成发看来,这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生动写照,也充分说明“无论国界、肤色、种族、语言,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我们最大的公约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说,只有不断提高国际各方和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借 力金融、立法等各种工具,在大自然与经济发展之间建立平衡,才能够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路径与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样本。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代表提到,在世界上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国家中,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在“南南对话”的框架下,中国不仅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展示了如何谋求人类文明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也积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中东欧区域代表也认为,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表现出足够的领导力。
黄润秋介绍,在非洲一些铁路沿线,中国专门修建大量动物的通道,保障野生动物自由迁徙。在加纳集装箱码头工程建设中,还特意建立海龟孕产中心,保护并放生上万只小海龟。中国还积极推进生态扶贫,吸纳 160
多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的建设,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带动 2000 多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助力中国实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奇迹。
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早已渗透在古老民族的朴素生活中。1300 年前,在中国西南部,崇拜大自然的哈尼祖先悉心保护着茂密森林,围绕森林涵养出丰富水源。哈尼人在森林之下搭屋建寨,又在村寨周边依山就势,挖田取水,开垦出宛如天梯的哈尼梯田。
20 岁的哈尼族姑娘施晓悦在开幕式上向世界介绍,哈尼人以木刻分水制度,保持了梯田用水的公平和谐, 沿梯田而下的水,在河流中形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变成降雨。人的活动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的循环,反而帮助它变得更加良性,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农耕文明奇迹。
千百年来,哈尼人在这片土地上与自然融为一体,保护、促进了多样的生命世界,让巍峨连绵的哀牢山区拥有 2000 多种植物和 460 种野生动物,成为世界生物多样化的热点地区。今天的哈尼人在美丽的自然山水之中, 依托生态农业和体验式旅游,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摘编自《“中国时刻”开启翻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篇章》)
材料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六项原则’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 17 个目标紧密相关,高度契合。”在以“生态文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为主题的 COP15 生态文明平行论坛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作为 COP15 东道国,在推动达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2020 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中国被广泛认为将扮演重要角色。
B.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路径与机制,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样本,并积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
C. 哈尼人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的循环,反而帮助它变得更加良性,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农耕文明奇迹。
D. 基于长期研究,向传统文化汲取智慧,同时也受到中国“天坛”的构建的启发,魏辅文团队进一步提出了 2050 年“天人合一”的新愿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在路上的行为,引发了人们对如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思考。
B. 中国历史悠久的哈尼族人尊重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保护、促进了多样的生命世界。C.“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思想的核心,阐释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D.相比于 COP15 会议上一些国家提出的 30%的目标,魏辅文团队提出的 2030 年目标较为保守。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难以支持“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3 分)
A.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管子》 B.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C.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
D.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传习录》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4 分)
5. 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述中国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了哪些贡献?(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王剑冰
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 5 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