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9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9/16 20:32:4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9题,约1056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孔子为什么会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展现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命惟德”的理念使得周人解决了自己统治的合理性问题,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道德看得比命运更重要。
  B. 《易经》对命运的理解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所做的种种抉择如果有道德因素的参与,那么会对命运的发展有所影响。
  C. 尽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人所具有的人性,但成为“仁人君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D. 孔子将“道”能否施行与“天命”“天意”相联系,表明天命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个人努力的作用不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对天命作出了重新解释,在《论语》中它不是政治天命而是个人天命,这也许是理解为何“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基础。
  B. 郭店文书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儒家思想有重要意义,因为《性自命出》中“天”的含义与后期儒家“命”的含义相同。
  C. 不顾个人承受的不公正对待,想要竭尽已力改造世界而不计个人成败利钝,这是孔子等先贤“不知命”的表现。
  D. 冯友兰认为,“知命”的人当仁不让地遵行了自己的义务本身就意味着在表象上的成功,这样行事就永远不会失败。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 “是非穷通皆有定。”
  C. “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D.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儒家对命、性、仁三者关系的理解。
  5. 德国思想家叔本华在《论命运》中说:“那种深藏不露,甚至可以控制外在影响的力量,归根到底植根于我们神秘的内在,因为所有存在之谜确实最终就在我们自身。”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足  球
  史铁生
  那支法国足球队来这儿比赛的时候,正是八月里最热的一天。离七点半还有两个多小时,山子和小刚就动身了,一人一辆手摇车,在太阳底下拼命地摇。体育场离他们住的地方太远,不这么早动身不行。
  单从上半身看,两个小伙子长得都很健壮,胳膊都很粗。山子的车上挂了两支拐杖。小刚连拄拐也拄不了。两辆车一前一后,跑得相当快,有时甚至能超过一两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