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9/17 11:36:0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967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共18分)
  材料一:
  儒家人性论,根基于仁义之道。儒家对于人性的论证与说明,目的在于要为其所张扬的仁义之道确立一条基于现实之出路。作为儒学的开山始祖,孔子一生讲得最多的是“仁”。然孔子之论“仁”,只是简单地说:“为仁由己。”主要局限于“仁”本身,即何为“仁”、为什么行“仁”的层面上。至于如何行“仁”,在孔子那里,还不是问题的重点。
  孟子对于孔学之发展,主要在于“为仁之方”方面的发展。孟子自觉地将孔子“仁”学的终点作为自己“仁”学的起点,并通过对“为仁之方”的论述,建立了自己的心性论。
  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动物相同的因素是人之性,人之性所表征的是人的先天性的因素,这种先天性的因素实际上亦是人的本能、人的本性,人的本能和本性在很大意义上是与动物相类、相通,以至相同的。人性所表征的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因素。孟子认为,人异于动物之根本,正在于人先天地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所谓人性。“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因此,人之本性就其本原意义而言,原本就是善的。这种本原的、先天性的善,正是人为仁向善的基础;人本身原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正是人为仁向善的发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道家的人性论不过是其道论的自然延伸。在道家看来,更应当强调道与德,即强调自然与真诚,诚的基础是自然。道家强调自然,突出的正是道德行为真诚无伪、真实无欺的性质。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之本原、本根,亦是万物之本体。道在具体物上之彰显,即“德”。德来源于道,得自道。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在老子看来,道之本性即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之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纯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社会丑恶现象。
  (摘编自罗安宪《儒道人性论之基本差异》)
  材料二:
  究竟以何种天赋因素为性,同一种叫作“性”的因素该称为善还是恶,孟、荀往往各执一端。蔡元培认为“性善之说,为孟子伦理思想之精髓”。孟子的性善论着重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界定其人性概念的内涵。
  首先,孟子从天人关系方面理解人性,主张人性是人的天赋中可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学的开山始祖孔子主张仁义之道,他对何为“仁”、如何行“仁”进行了重点论述与说明,为仁义之道奠定了根基,指明了方向。
  B.孟子认为,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他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论述了实行仁德的途径,建立了自己的心性学说。
  C.老子认为,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以证明自己有德行。
  D.蔡元培认为对人性的善恶问题,孟子、荀子各执一端,孟子认为人先天具有恻隐之心,其性善学说成为孟子伦理思想的精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孟子看来,人的本性与禽兽的本性差异微小,在很大意义上与动物相类、相通,以至相同,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一个“善”字。
  B.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之本原,它突出的是道德行为真诚无伪、真实无欺、廉耻谦让的性质,德源于道而又得于道。
  C.虚伪、狡诈、贪欲等社会丑恶现象源于人之有为,老子认为人之有为破坏了人原始的自然纯朴,违背了万物之本的规律。
  D.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的天赋中可以自主的成分,一个人能否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完全取决于他自己;而富贵利达等自然属性则由上天主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性论”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B.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C.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性善论”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共18分)
  材料一:
  超脱人世的陶潜是宋代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实际的陶潜,与阮籍一样,是政治斗争的回避者。他虽然没有阮籍那么高的阀阅地位,也没有那样身不由己地卷进最高层的斗争漩涡,但陶潜的家世和少年抱负都使他对政治有过兴趣。他的特点是十分自觉地从这里退了出来。陶潜坚决从上层社会的政治中退了出来,把精神的慰安寄托在农村生活的饮酒、读书、作诗上。他没有那种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对整个人生社会的空寞之感,相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