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4
- 资源简介:
约6160字。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
2.理解本文内容,把握本文观点。
3.掌握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
4.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不忘国耻,增强爱国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新闻评论这种新闻文体的相关知识。
难点:掌握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导入,资料助读,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一、历史导入。
同学们,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 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黑暗的一页。而日本右翼分子受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影响,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日本在 1982 年、1986 年及 2001 年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这充分暴露了他们不顾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歪曲和篡改历史的丑恶嘴脸。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今天,我们就来通过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翻开这段历史,看看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二、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过“钟声”这位作者?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的笔名,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 年11 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
三、了解背景。
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2014 年2 月27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 月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4 年12 月13 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首个国家公祭日。这篇新闻评论由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7年12月13日)写起,发表在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上。
四、资料助读。
(一)了解“中国国家公祭日”
1.提问:标题中的“国行公祭”的内涵是什么?大家是否知道“国行公祭”的来源?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中国国家公祭日来源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从1994年开始,江苏和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日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2014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了首个公祭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
(二)了解体裁。
1.提问:大家在预习本课时,是否觉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