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04字。
2006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安徽省蚌埠市第七中学 吴金昌 邮编233000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养分 舶来品 凭心而论 知往鉴今 坐收渔人之利
B.渲泄 擦边球 断章取义 真知灼见 迅雷不及掩耳
C.家具 座上客 明枪暗箭 扪心自问 恭敬不如从命
D.简炼 侃大山 披星戴月 曲意逢迎 毕其攻于一役
分析:答案选C 。 A 项中的“凭心而论”不少学生容易望文生义,认为是凭着良心来谈论某人或某事。其实应为“平心而论”,它的意思是平心静气地评论。B 项中“渲泄”应为“宣泄”,这虽是个常用词,但学生容易因字形产生误解。“断章取义”学生也容易望文生义误认为应该是“断章取意”。D 项中的“毕其攻于一役”应为“毕功其于一役”,但有不少学生误认为“简炼”应该为“简练”,其实两个是异形词,这在命题时是应该避免的,命题人的疏忽使不少学生误打误撞成功的排除了D 项。
不管将来语文教学改革如何发展,读书识字永远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我们知道,英语的水平最直接的量化衡量标准是词汇量,那么正确的掌握和理解词汇的音、形、义也应成为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D.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
分析:答案选A,“洛阳纸贵”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B句“不容分说”的意思是不许对方辩解,这里不存在辩解的问题,后面的例子是对“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XXXX的”这一判断的说明,“不容分说”可以换成“有目共睹”。C句“巧立名目”是个贬义词,感情色彩不对,可以改为“因地制宜”。D句“追本溯源”的意思是比喻追究事情发生的原因,这里应该用“反诸自身”。
错用成语是学生作文中常见的语言问题,主要是由于没有准确的理解成语本义、使用语境和感情色彩。高考复习时,那种机械的背诵成语的方法是不足取的,脱离了具体的语境无法真正理解成语的意思,更不用说正确的使用了。
多做一些成语使用正误的辨析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和使用成语。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项基金,是对公益林管理者发生的管理、抚育、保护和营造等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
B.六年间,我国航天技术完成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的进步。
C.目前,我市已做出规划,通过优惠的政策和到位的服务,多方引进资金,开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D.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以积极进取、不折不挠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人,才是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对象。
分析:答案选C 。A 句的语病主要是逻辑混乱,“管理、抚育、保护和营造”应为“营造、抚育、管理和保护”。 “支出”也可以作名词使用,例如:这项支出超出了预算。因此,不必改成“支出的费用”。B 句“完成”与“进步”搭配不当,“完成”这个词是终止性的,“进步”则是持续性的,“进步”可以改成“飞跃”或“跨越”。D句介宾结构残缺,应在“不折不挠的”后面加上“的精神”。
高考说明要求掌握的病句类型有七类:一、语序不当;二、搭配不当;三、成分残缺;四、成分赘余;五、结构混乱;六、语意不明;七、不合逻辑。语文的学习最主要最基本的任务是把话说(写)得清楚明白 ,把自己的意思正确的表达出来,从而实现通过语言与外部世界交流沟通的目的。因此,减少和避免病句不仅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问题,同时也影响自己运用语言这一交际工具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效率和效果。
4.在下面两种情境下,用语最得体的一组是
[情境1]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
[情境2]某同学正在发言,你作为主持人,需要插话,想打断他。
A.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B.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C.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D.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分析:答案选B。A 句前一句和B句相同,比较得体。后一句,语气生硬,急于打断别人来表现自己。C句后一句比较得体,前一句虽然后面用了“对不起”,但强调的重点在“已经超时了”,因此语气也有些生硬。D句是最没有礼貌的。
口语教学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普遍疏忽的内容,虽然课本上有专门的口语练习,但很少有教师分出课时进行口语指导和练习。在今天张扬个性的时代,粗疏和无理的语言充斥于我们的语言交际中,并成为一种另类的时尚为青年人所接受。优雅得体的语言是一个人语文良好素养的直接体现,口语的礼仪和技巧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问,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始终保持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礼仪和技巧的意识,把口语训练落实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