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12240字。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说明文单元,人文主题为“文明印记”,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选编的五篇课文均为事物说明文,既有科学性事物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也有文艺性事物说明文《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蝉》和《梦回繁华》,类型较为丰富,特点各有不同,主要介绍中国建筑、古典园林、动物的生命历程、艺术画作。这些事物说明文主要通过巧妙地组织结构、综合地运用说明顺序、合理地使用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使用字词等,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潜藏着情感的暗流,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传递的文明印记之美,思考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古老文明的传承者。
本单元五篇文章虽都是说明文,但或多或少都带有文学笔法。不论师生,可能都很难一下就捕捉到其中的差别。如果我们把眼光先离开文本,转向作者,可能会发现一些端倪。茅以昇首先是一个桥梁专家,因此在写作中会有许多科学数据的出现;叶圣陶是一位教育家、作家,写作时自然会运用规范的词语与句式,文章充满了规范整饬的美感:周定舫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他写这篇文章不是闭门造车写出来的,而是在采访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极高的新闻素养。为了表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他采用“瞻仰记”的形式一边瞻仰一边介绍,让整篇文章不仅有很强的感染力,还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法布尔虽然是一位昆虫学家,但他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他对动物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往往把昆虫当作人,把昆虫社会当作人类社会,因此他的笔下不仅倾注了极其细腻的观察,还倾注了抑制不住的喜爱之情;毛宁的身份是艺术家,但首先也是一位作家,因此在他的眼里,《清明上河图》首先不是其具有的美术价值,而是其具有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正是五个作者身份的差异,形成了五篇作品同中有异的审美风格。
【单元知识建构】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引导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本,发现、欣赏、表达和交流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热爱生活,感恩生活。”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