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670字)
浅谈点拨教学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
黎浩
一 引 言
早在70年代末,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当素质教育成为21世纪的教学主题的时候,语文教学更明显的存在缺陷:一方面由于其他课程的增多,语文学习课时被减少了;而另一方面语文知识量却不断地增大。语文学习时间减少与语文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已明显地构成当代语教学的又一对尖锐的矛盾,针对这些新旧问题,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指出:语文教学只讲效果忽视效率,不计算时间的得失,是不行的;语文教学必须在加快能力发展、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这一过程中花气力,下功夫。然而,语文教学要在少量的学习时间完成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并提高运用能力,仅仅是依赖于传统的“灌注式”的授课方式,是行不通的,她需要一种全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1]
“教学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矣。”“教者一石激起千层浪,学者三思而茅塞顿开”[2]中学语文教学点拨法正是秉承这样的教学思想,立足启发式教育原则,着眼于指点和消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和心理障碍。它是由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学术委员、全国优秀教师蔡澄清先生一手研究总结的科学教法,在经过三年的无数资助有计划的实验与研究后,终于完成了他的理论论证及课堂运作要领,并以安徽芜湖市为基点,全面推广至全国各地使许多的语文教师如获至宝。它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语文点拨教学作为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运作当中以“点拨”为核心,而点拨的主体着重于教师本身。因此,教师的自身素质问题便被提上了议程,它们两者之间相互关系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在此姑且我们探讨一下。
二 关于点拨法及点拨法运用中教师的作用
人生学无止境,因而疑惑也就再所难免。有困难,有疑惑,向别人请教,经高明者指点开导,顿时茅塞顿开,这就是点拨。点拨可以说在学习过程中再普通不过了,而语文的点拨则又具有特别之处,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教语文,一篇课文,文字通俗浅明,说学生不懂吧?学生字也认识,词义也明了,怎么不懂呢?但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却回答不出来,这就是语文学习的似“怪”非“怪”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得语文点拨教学更具有奇特性和必要性。
蔡澄清先生在总结点拨法的教学实践与进行理论研究时,曾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点拨法是根据中国汉语文特点,针对中学生学习语文实际,落实启发式教育原则,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晴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加以指点和消解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3]这指出了点拨法既是教学观念的双重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