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顶级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7180字。
高三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简单来说,人工智能目的就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让机器拥有智能,可以做出模糊的判断,而非用于计算有确切答案的问题,例如一加一等于几。机器学习是实现人工智能的方法,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其原理是使用算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解析,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从而获取新的技能来完成任务。
社会科学中将人类的心理活动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知、情、意,对应于人工智能的三个层次,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目前,人工智能仍处于感知智能,即弱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也是人类对人工智能应用最广泛的阶段。例如语言识别、自动驾驶、图像识别、移动医疗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便捷与福利,将人工智能应用到金融及教育行业,创造了极大的社会价值。而在科幻电影中,涉及的人工智能自主意识的觉醒则属于强人工智能,如今的研究技术尚达不到。不过,就像人类生命的进化一样,人工智能不会只停留在感知智能的基础阶段,当各方面条件完善后,它会迈向智慧阶段,拥有认知能力与更高级的技能。那么,我们该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而感到畏惧吗?一直以来,“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声音从未停止。霍金就曾指出,“人工智能的崛起很有可能导致人类文明最终走向终结”。试想,机器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人类大脑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神经学家大卫•伊格尔曼称:“人工智能在理解道德和法律上存在先天缺陷。”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功能越来越强大,其自主决策建立在庞大的数据驱动下,是成千上万次机器学习的结果,但是缺乏真实性和可问责性。人类一旦想要改变这种决策,需要更多的数据与之博弈,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要加强对人工智能系统伦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确保其发展对人类和环境有利。
在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已经显示出其极大的优越性与替代性。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类更好地完成工作,工厂的自动化使很多传统制造业工人面临失业,如今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将会使失业范围扩大,留给人类的岗位进一步被局限,由此导致的社会发展不平衡引起整个社会的焦虑。另外,人工智能的运转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很多情况下我们的个人隐私数据得不到保障。平台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等,通过机器算法自动判断并向用户推荐符合需求和喜好的内容,机器对我们的了解越多,就越能够影响人的决策和行为,反而使人类的行为越来越机械化。
如何合理应用人工智能从而更好地造福社会,应该是当前最主要和重要的话题。大数据时代,对人工智能的监管和督促也必不可少。有互联网从业者指出,人工智能只是一个新技术和工具,它会结合所有领域,通过大数据,提升各个行业发展。诚然,人工智能应该是作为一种工具的存在,将它与各行各业的发展相结合,使其促进社会的协同发展。
以核物理为基础的原子弹对生命的伤害难以估量,然而将其应用到能源与医疗方面,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与核物理的发展相似,人工智能不断拓宽人类对能力的认知边界,并具有巨大的两面性,属于超前的研究,很可能会触及伦理道德底线,因此需要用未来的眼光和理性的约束去开发。
(摘编自王永峰《用未来眼光与理性约束去开发人工智能》)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致力于使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让机器拥有智能,能够准确地进行判断与计算。
B.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是使用算法解析数据,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劳动行为。
C. 目前的人工智能处于运算智能发展阶段,未来会由弱到强,逐渐发展到认知智能阶段。
D. 大数据时代,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监管和督促,人工智能应该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着眼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论述了用未来眼光与理性约束去开发人工智能的观点。
B. 文章两次运用引证法,论述加强伦理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以遏制人工智能“崛起”的观点。
C. 文章从多个方面分析人工智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引出合理应用人工智能的话题。
D. 文章运用类比论证,论述了人工智能存在的两面性,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应对的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带给人类社会便捷与福利,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它会迈上智慧阶段。
B. 人工智能未必能毁灭人类文明,但人类确实无法改变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的决策。
C. 人工智能的替代性会导致社会发展不平衡,机器通过影响人的决策而使人类的行为机械化。
D. 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它与各行各业的结合能够促进社会的协同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能够准确地进行判断与计算”说法错误,原文第一段的表述是“人工智能目的就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让机器拥有智能,可以做出模糊的判断,而非用于计算有确切答案的问题”,可见人工智能并非让机器能够准确进行判断与计算。
B.“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劳动行为”说法错误,从原文第一段“其原理是使用算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解析,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从而获取新的技能来完成任务”可知,模拟的是“学习行为”。
C.“目前的人工智能处于运算智能发展阶段”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是“目前,人工智能仍处于感知智能,即弱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此背景下,充分认识数字经济的特性,把握数字经济和传统工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将成为持续赋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和在传统工业经济中,数据尚未成为赋能价值创造的关键生产要素不同,数据在数字经济中已是重要原料和关键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