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8500字。
2023届高三开年摸底联考 全国卷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美育传统是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演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以贯之的人文化成之道。诸如崇尚“中和之美”和“尽善尽美”,重视“礼乐教化”和“耕读传家”,观照“生活趣味”和“精神境界”,讲究“文以载道”和“器以藏礼”,追求“成大人”的人格理想和“平天下”的社会抱负,等等。这些贯穿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美育传统,给了世代中国人以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儒道互补的人生观和崇文尚德的价值观,体现出中华民族以美立人、以美齐家、以美治国的伟大智慧。从实践路径来看,中华美育传统使文化与审美在不同阶层之间、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不同代际和朝代之间均保持着一种通达状态。
不同阶层之间的通达,打破了世袭制导致的阶层固化,激发了文化创造活力和社会发展动力。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除了门客、幕僚、从军等,最主要的阶层上升渠道莫过于科举考试。从隋唐至晚清开科取士的一千两百多年间,科举制使传统中国既保持了“精英治国”的有效社会治理模式,也形成了“崇文尚德”的有益文化传承世风。难能可贵的是,在传统中国的不同阶层之间,保持着一种文化的双向涌流状态,而并非单一向度的所谓政治专制和经济剥削的关系。比如周朝就设有负责采集民间歌谣、体察民俗民风的“采诗官”,不仅成就了一部能够“正得失,动灭地,感鬼神”并且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诗经》,而且使统治阶层了解到民生疾苦与社会百态,这无疑是极有助于治国理政、安民兴邦的。而最具特色的,当属因被贬谪或辞官等而“归去来兮”所形成的“重返民间”之路,一方面使“庙堂”之美有效地垂范和滋养着乡土中国,如唐代韩愈被贬潮州不到八个月间便通过驱鳄除害、延师兴学等措施赢得民心使“一片江山尽姓韩”;北宋苏轼一生三次被贬,但每到一处都撒播下文化的种子,故而自认为“平生功业”就在贬谪之地“黄州惠州儋州”。另一方面,这条“重返民间”之路也使千古文人墨客在山河间的行吟中走向天地境界,留下无数传世之山水画与田园诗,以及诸如严子陵“山高水长”之风范和张季鹰“莼鲈之思”的情怀,使知识分子得以存续一种“田园将芜胡不归”“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洒脱与风骨。
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通达,首先得益于中华民族所处的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即西南与西北均有高山纵横,北方则是草原大漠,东面和东南面向大海。自西向东三级阶梯逐级下降的地势和亚热带与温带季风气候以及温带大陆性气候,加之黄河、长江横贯东西的丰富水系所形成的耕作之利,使这片辽阔疆土之上资源丰富、物种繁多,因而能够出现“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的多样性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形态,然后逐渐形成诸如“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这样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众多原本差异性比较鲜明的族群,通过不断的交流、交战和交融,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如费孝通所言“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不同代际和朝代之间的通达,首先体现在两代人或三代人之间的传承关系上。这与传统中国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对经验和力量的倚重有关,因为需要经验,所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因为需要力量,所以“人丁兴旺”是必要的,“多子多福”也是有道理的。这样一种“尊老爱幼”“望子成龙”的价值观为代际之间的人文美育和生活美育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内在动力。其次,由于传统宗法社会从家族到国族的超稳定结构和中国文化刚柔并济、崇文尚德等特质,使其具有诸如怀柔远人这样的同化整合力,也使得不同朝代之间有一以贯之的文明赓续。
(摘编自宋修见《以优秀中华美育传统激活中国文化生命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美育传统贯穿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体现出中华民族以美立人、以美齐家、以美治国的伟大智慧。
B. 科举制使传统中国保持了精英治国的有效社会治理模式,因此也形成了崇文尚德的有益文化传承世风。
C. 在传统中国不同阶层之间,保持着一种文化的双向涌流状态,这无疑是极有助于治国理政、安民兴邦的。
D. 因被贬或辞官形成的优良传统,使庙堂之美有效地滋养着乡土中国;同时也留下无数传世山水画与田园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列举了中华美育传统的种种表现,然后引出三个维度的通达实践路径。
B.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思路清晰,论证有力。
C. 文章引用晏子和费孝通的话来论述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和交融。
D. 文章末段论证了中华美育传统使文化与审美在不同代际和朝代之间保持通达状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受数千年演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美育传统的影响。
B. 中华美育传统使文化与审美在不同阶层之间通达,打破了阶层固化,激发了文化创造活力和社会发展动力。
C. 中华民族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之黄河、长江丰富水系所形成的耕作之利,形成了多样性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形态。
D.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人丁兴旺,多子多福”这样的思想认识与传统中国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有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因此”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是“科举制使传统中国既保持了‘精英治国’的有效社会治理模式,也形成了‘崇文尚德’的有益文化传承世风”,两个分句“既……也……,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C.“这”偷换概念。原文第二段中“这”指代的是“统治阶层了解到民生疾苦与社会百态”。
D.“因被贬或辞官形成的优良传统”曲解文意。原文是“因被贬谪或辞官等而‘归去来兮’所形成的‘重返民间’之路”,不是因贬谪或辞官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推动着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超过190万座的5G基站,星罗棋布。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汇集着数百万家数字化工厂,联网设备总数超过7000万台套。数字经济催生的产业新生态对经济运行效率带来很大的变化,从2013年到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6.8%,快于国内生产总值6.6%的年均增速,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率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