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26770字。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1.(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世纪重要的英语诗人奥登,在评论叶芝时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疯狂的爱尔兰驱策你进入诗歌。”仔细思量,这里的爱尔兰,应该不但指叶芝的地域意义上的祖国,更主要指文化意义上的故乡。
奥登的话揭示了文化的强大制约力。对于一个作家,他接受制约的方式,以及他的作品对读者的影响,都依赖于语言——准确地讲,是他使用的母语。一种语言的最高成就,它的节奏和韵律,幽微和曲折,它的本质和秘密,也是通过最优秀的作家作品体现的。在俄语,是普希金、托尔斯泰,英语世界不能忘记莎士比亚和哈代,而在汉语的天空,最亮的星辰是屈原和李白,是曹雪芹和鲁迅。
一位作家,他从写作中获得的幸福感,首先应该是他确信,有人分担他的思想和情感,他的喃喃自语正被千万只同一种语言的耳朵倾听。共同的生存境遇,让他和他的读者明白什么样的话语和声音连着最深的疼痛。而共同的文化背景,则使他们更能够听得出哪是正色厉声,哪是弦外之音,哪些静默不亚于洪钟大吕,哪些笑声其实是变形的哽咽。他与他们之间不需要解释,相比条陈缕述,更多的是相视莫逆。
因此,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必定是为他的同胞而写作,以赢得他们的赞誉为目标,此外的其他动机都是可疑的。尽管今天的信息高速公路已将全球连成一个村庄,但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些深处的东西仍然无法转译,无法获得对等的理解。它们涉及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一种文化的深层编码,它们被封存在母语里,对一些人会敞开,对其余人却长久缄默。我们如何使外国人懂得为什么“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取材于彭程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从本质上说,语言文字就是特定的社团人群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特定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关于如何联络、思维和识别等等的操作系统。可以说,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历史上曾出现不少因语言而造成的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异国他乡,几句母语或家乡话,会使两个陌生人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登的话强调了文化意义上的故乡对于诗人创作的重要影响。
B.屈原、李白、曹雪芹和鲁迅的作品,体现了汉语的最高成就。
C.不同语言的作品很难转译,所以作家的幸福感来源于自己同胞。
D.要想真正懂得“却道天凉好个秋”,需要破解文化的深层编码。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族群内部和族群之间用于联络、思维和识别的一种系统。
B.“一言不合,拳脚相加”的现象,表明人类也生活在语言世界中。
C.语言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在思维、审美等方面的差异。
D.“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贬义,说明中国人追求思维的整体性。
(3)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活信息。
B.书同文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C.语言使人们在时空中的存在成为可能。
D.语言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传统文化的转向。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居海外的中国诗人听到汉语独有的词汇时流泪,与语言承载着民族的集体意识有关。
B.“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人几十年保持乡音不改,是为了更好地与家乡心相通、情相融。
C.“供给侧”“云看展”“碳中和”等新语汇的传播,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新特点。
D.几句家乡话能使两个陌生人倍感亲近,说明语言是人与人之间得以凝聚的黏合剂。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回答学好母语有哪些重要意义。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28分。
2.(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文正公读书堂,乃湖右常平使者兼澧守料院董侯所建也。初,文正公少孤且贫,从其母归朱氏。朱宰澧之安乡①,公侍母偕来。尝读书于老氏之室曰“兴国观”者,寒暑不倦,学成而仕,为时名卿。邑之士咸知敬慕,筑堂祠之。既毁于兵,庆元初,宪使范公处义复创于观侧,因陋就简,将颓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