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7550字。
福建省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总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 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摘自《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人民性”一词指的是艺术作品中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进行反映,呈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思想和基本导向。艺术作品既要反映人民的生活,更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还要体现出当代人民的时代精神,具有高度的思想特征。我们的真实生活或许是平淡的,但它反映到作品中是集中、典型、理想的,艺术创作者通过刻画形象给人们以精神震撼,体现了文艺创作中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属性,文艺作品要从创作的来源、目的、评价标准等方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B.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者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其作品就会失去活力,丧失生命力。
C.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创作者将真实生活集中、典型、理想地反映到艺术作品,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D.民族精神由时代精神与民族性融合而成,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千百年文化中,受其影响,涌现出许多优秀文艺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艺作品只有融入人民感情、反映人民心声、符合人民审美,才能引发人民的共鸣。
B.伟大的作品都有着强烈的时代性,这源自它们反映时代的现实,弘扬时代精神。
C.真实反映社会问题,准确地洞察劳苦人民悲痛的内心世界,也是“人民性”的体现。
D.文艺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关键看其思想感情,此观点旨在纠正重视题材的创作倾向。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创作”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望海潮 》 )
B.“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C.“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
D.“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4.三段论是根据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结论的一种演绎推理方式。请结合材料三第一段材料,运用三段论的形式展示其推理过程。(4分)
5.打工人穿着能去时装周的衣服通勤、上班,职场新人毕业就能住精装修大平层,多年全职妈妈一出手就能找到工作……近年来,有些国产职场剧剧情浮夸、人物失真,被批为“悬浮剧”。有评论说“悬浮的编剧和导演该想办法缓解观众的‘剧怒症'了”。
假如你是中国电视剧产业制作协会的会长,针对这一现象,提出职场剧的创作要重视“人民性”的倡议。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倡议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五月还乡
殷毅
一切就像在原地等待,还是原来的样子,等待回乡人的指认。
刚入五月,脆嫩的绿有点浅,像新娘的酒窝。雨或是下得很轻,点点可数,漾在河里打在干燥的水泥地上、雨棚上。不再像春天的毛毛雨下得含含糊糊,在繁花间暧昧不清。或是下得很猛,一阵掠过,撂下一片湿汪汪的。这样的雨像一场告别也像一场迎接,浸泡着五月头的嫩绿。
燕子回来,正在寻找旧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