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1/24 17:37:2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350字。

  河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延安整风运动是1942年到1945年4月七大召开前,党在领导敌后抗战的同时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一场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它为全党树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为夺取抗战胜利和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延安整风运动中形成了以求知、求实、求真、求新等为主要内涵的整风精神,这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借鉴延安整风经验,“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
  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挤”“钻”的求知精神。延安整风运动是全党干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而全面的学习和把握。学习和应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的马克思主义,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具体的社会知识与科学知识做基础,而且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面对干部工作繁忙学习时间少,有的干部文化水平低、理论素养差等问题,1939年5月毛泽东在《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没有工夫,这已成为不要学习理论、躲懒的根据了。共产党员不学习理论是不对的,有问题就要想法子解决,这才是共产党员的真精神。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作“挤”,用“挤”来对付忙。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作“钻”。延安整风运动首要的就是以“挤”“钻”的求知精神为导向,从“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的政治高度出发,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求实精神。如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呢?延安整风中的陈云经过认真思索,得出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结论。所谓“不唯上”,不是说上面的话不要听,而是说不要“唯上命是从”,这同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的“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并不矛盾;“不唯书”,也不是说不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不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是说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只唯实”,就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求实精神,以“眼睛向下”“做小学生”的态度,把调查研究作为学习的重要一环,作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最终真正做到了用马克思主义这根“矢”来射中国革命实际这个“的”,用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是就是,非就非”的求真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延安整风运动树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并形成一套特有的理论精神,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B.“这已成为不要学习理论、躲懒的根据了”中的“这”指“没有工夫”;“这才是共产党员的真精神”中的“这”指“有问题就要想法子解决”。
  C.“不唯上”是说上级不符合实际的话可以不听;“不唯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能创造性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D.判断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判断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有利于促进党风的建设。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延安整风运动强调主动学习,要求党员干部从党员的责任感出发,系统而全面地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B.从文章第三段可以看出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它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表现。
  C.文中两次提到延安时期我党悬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标语,意在证明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求真精神。
  D.“推陈出新”一开始仅仅是对戏曲文艺方面的要求,后来才把这种求新精神推广到整个革命事业的范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在整风运动之后,延安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奔向抗战前线,深入农村、部队、工厂,接触群众,体验生活,运用板话、歌剧等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一批反映新时代的优秀作品。
  B.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这一概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做了新的科学解释,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
  C.在谈到科学研究时,钟南山院士说道:“权威的意见不一定总是对的,书本上写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自己实践或亲眼看见的结果才是最可信的。”
  D.1941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及《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调查研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制度被确立起来。
  4.文章是如何论述“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求新精神”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材料是如何体现原文中阐述的延安整风精神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
  1978年冬,为了改变大集体式低效率生产方式,安徽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将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1979年小岗村不但不再靠国家救济,反而向国家缴纳6万多斤公粮,人均收入也由22元上升到400元。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亲临小岗村考察,被他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所感动。他不仅支持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政策,更将这一先进做法推广到全省,使“包产到户”成为新的农村改革模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先驱。不久,我党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水一方
  王安忆
  我下乡落户的地方叫做五河,那里流传一句话:“五河五条河,淮浍中通沱,吃水要人驮”。“浍”是“浍水”,“沱”是“沱河”;“中”和“通”至今没有明白是哪两个宇,又是哪两条河,但无疑都是从淮河分叉出来的支流;第三句“吃水要人驮”却是直观的一幕。也不知道何种原因,沟渠交集汇流,地下水却不能饮用,坊间的说法,洗衣不下灰,煮米煮不烂,和面和不开。我们几百户的村庄,只有一口甜水井可以生饮。到了城里,乡人称作街上,食用则全由淮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