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七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1/29 11:28:4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6 总计:1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770字。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七语文试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创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随着历史发展,各画科创造出丰富的时尚样式,创新层出不穷,但这些创新从来没有离开笔墨的核心价值。
  每一个时代艺术风格的变迁或确立,都是由社会历史文化的合力所促成。清代石涛作为当时最具创造力的山水画家,崇尚“笔墨当随时代”和“我自用我法”,被后世冠以“革新派”的称号。作为创新思想活跃的绘画大师,石涛论画思想中屡见讲求创新的论述,如《苦瓜和尚画语录•变化章》云:“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这确实有一反传统的气势,殊不知这一章的要旨却是“借古以开今”,强调“古”与“今”的辩证关系。后来,无论傅抱石还是吴冠中,也深谙其中的理意,他们虽然都强调艺术的时代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始终坚守中国画笔墨的核心价值。事实上,细读石涛绘画思想最主要载体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可以明白石涛反对仿古摹古之风,但他从没有反叛过笔墨审美本体。石涛的艺术思想,更强调顺其自然、求真求美,而非一味求新。
  只追求新颖面目的创新往往难登大雅之堂。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六记载,唐代有个叫范阳山的人擅长“水画”,挖池灌水后,将墨和颜色准备好,纵笔在水中涂画,两天后用绢拓出,“举出观之,古松怪石,人物屋木,无不备也”。这种运用材料在水上形成的“偶然效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带有明显的“杂耍”意味。大理论家和大鉴藏家张彦远对此类艺术似乎并不以为然,他说:“……沾湿绡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谓之吹云。此得天理,虽曰妙解,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由此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对特殊笔墨之法的尝试和运用,所谓“水画”“吹云”虽有一定妙趣,却非中国画“正体”。艺术的核心审美在于典雅规范,岂能仅仅依赖于这些异形的方法而得以实现?
  如今,中国画创新与发展面临的“选项”更多,审美视野和审美题材之广泛远超历史任何时期,随着东西方艺术的全方位交流、网络的普及以及方兴未艾的AI技术,中国画历经千百年形成的笔墨观念与技巧似乎已不再是“必选项”,甚至在“创新”旗帜下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新面貌。随着绘画材料和传播媒介的扩展,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艺术“奇观”让人眼花缭乱,进而影响到了院校绘画教学以及绘画创作。对这些现象,我们除了肯定其艺术热情外,并不认为其对“笔墨”价值有多少贡献。千百年来,中国画家、学人殚精竭虑架构的笔墨“大厦”并不会因此而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改变。
  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有其十分规范而稳定的内在法则和外在形式,它既有绘画自身的特质,又有诗的性灵和书法的美感,这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有观点认为笔墨会限制创新思维,甚至是求新求变的障碍,我认为这是没有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画的发展,因此容易被各种审美乱象所迷惑。另外,这也是对笔墨价值的理解不够充分,认为笔墨仅仅是古人画作中的既有符号和图式。
  要从事中国画,就要严格遵循其中的规则约束,在画法和画格方面不断精进,探赜钩深,不是谁都可以逸笔草草信手拈来,否则便失去艺术的难度。试问,没有挑战性的艺术又如何能产生吸引人的魅力?中国画的笔墨境界和审美价值如烈马、如高山,需真正的勇士去驯服和攀登才能得其要妙。坚守中国画的笔墨核心价值,就不能用所谓多元视角曲解中国画笔墨的价值。
  (摘编自姜金军《中周画需要坚守笔墨核心价值》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岭南画派开馆兴学,开启了广东高等美术教育的序曲。岭南画派以创新为宗旨,认为中国画不该停留在模仿古人的阶段,反对“师以临摹教其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创新,但二者的出发点和目的并不相同
  B.材料一引用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中的话,是为了论证绘画要体现出反传统的气势。
  C.材料二认为,岭南派画家敢于变革,某些作品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具有实验性特征。
  D.材料二指出,岭南画派广泛吸取不同艺术的营养,将笔墨维度再次从具象拓展到抽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艺术的核心审美要求典雅规范,任何以追求新颖为目的的创新都会以失败而告终。
  B.当下审美视野和审美题材过于广泛,这一弊端促使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奇观”大量产生。
  C.不遵循中国画的规则约束,不在技法上钻研精进,会使艺术失去难度并无法产生吸引力。
  D.以创新为宗旨的岭南画派反对模仿古人,普及新式审美意识,因而能充分发挥笔墨意趣。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倒数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黄公望:用描处糊突其笔,谓之有墨;水笔不动描法,谓之有笔。
  B.郭熙:笔与墨,人之浅近事……此亦非难,近取诸书法,正与此类也。
  C.恽南田: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谓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
  D.布颜图:盖笔即精工,墨即焕彩,而境界无情,何以畅观者之怀?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述思路。(4分)。
  答: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笔墨当随时代”,但其作用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两个青蛙灶
  萧红
  楼上的声音从窗洞飘落下来了。
  “让我们都来看吧,秦铮又回来了,又是同平野一道……”
  秋雨过后,天色变作深蓝,静悄的那边就是校园的林丛。校园像幅画似的,绘着小堆小堆的黄花;地平线以上,是些散散乱乱的枝柯,在晚风里取暖;拥挤着的树叶上,跳跃着金光。
  秦铮提篮里的青蛙,跳到地面,平野在阳光里笑着,惊惧的肩头缩动着,把青蛙装进篮里。
  裙襟被拆卷一下,秦铮坐在水池旁愉快着,她的眼睛向平野羞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