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6030字。
河南省郑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我国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户均耕地规模仅相当于欧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四百分之一。“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我国许多地方农业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各地都像欧美那样搞大规模农业、大机械作业,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我国很多村庄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保持完整。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要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摘自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材料二:
制民恒产,就是要制度化保障老百姓有一份丰衣足食的土地和房屋等恒产,有了恒产就会安居乐业,本来就有的良心还会泯灭吗?
保有足够的恒产,是老百姓应有的权利;“制民恒产”
老百姓的恒产是什么?“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孟子•梁惠王上》)。在孟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农业多数地区要走小规模农户加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的路径。
B.搞好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就能搞好城乡融合发展。
C.孟子强调“制民恒产”的重要,把它提高到百姓是否有永恒向善的意志和信念,社会是否安定
D.在孟子看来,井田制体现了公平原则,能保证百姓“百亩之田”这类恒产的兑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让老百姓保有恒产的问题,都体现了“民本”的思想,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从孟子“五亩之宅”等相关表述来看,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可能有了家庭农业、农户农业等农业经济形态的雏形。
C.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振兴乡村必须按规律办事,必须走好城镇化道路
D.孟子希望恢复井田制的构想,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极具战略眼光,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德法兼治”的观点的一项是
A.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韩非子•诡使》:“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C.桓宽《盐铁论•刑德》:“德明而易从,法约而易行。”
D.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民为贵”出自《孟子》,它早已成为执政者执政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材料二中的“制民恒产”的思想在材料一中有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一归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制民恒产”的措施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咳嗽天鹅
铁凝
天越来越冷了。刘富鞧在被窝里想,院子里那只天鹅,得赶紧送去动物园。
刘富在镇上给镇长开车,把车拾掇得挺干净。刘富爱干净,后来去外边开过眼界,并且滋长着一点从前并不明显的小傲气。比如他经常对香改说:“就你,要不是为了让我妈高兴
香改是刘富的老婆,人长得好看,却生性邋遢,刘富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