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26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生态审美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来引起好奇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
传统美学理论中有一系列与“知识”相关的问题,诸如美与真、艺术与知识、审美与认识等等。这些问题都从不同侧面涉及审美与知识的关系问题。“美学之父”鲍姆嘉滕曾提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审美认知的任务就是把模糊不清的、由感官感受到的杂多之物转换为清晰的知觉意象。其后继者康德也指出:“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通过想象力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系。”
上述两位德国哲学家分别阐述了审美欣赏的特点:审美欣赏不是认识活动,其目的是获得审美体验而不是获得知识。笔者完全同意这一点。但是,如果因此而忽略了审美欣赏与知识的密切关系,那就失之片面了。我们可以设问两个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审美欣赏是否需要知识?如果需要,知识在审美欣赏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比如,没有基本的中国哲学知识就无法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不了解基督教就根本无法欣赏西方那些宗教题材的名画。也就是说,艺术题材的背景知识、艺术史知识为艺术欣赏提供了基础,也为艺术评价提供了参照系。艺术欣赏是这样,自然欣赏也是这样。只不过,自然欣赏所需要的知识主要是关于自然的知识。
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对此进行过较多探讨,比如,加拿大美学家艾伦•卡尔森把自己的环境美学立场称为“认知立场”。他认为,关于欣赏对象的知识和信息,是对其进行审美欣赏最重要的东西,就像对于艺术的严肃而恰当的欣赏需要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知识那样,对于自然的欣赏需要具备“自然史知识”——由自然科学特别是地质学、生物学和生态学提供的知识。那么,为什么需要这些自然史知识呢?卡尔森的解释是:关于自然的科学知识能够显示出各种自然事物和各种环境的实际的审美性质,能够恰当地、审美地把自然欣赏为“自然自身”,也就是“把它欣赏为由自然科学所描绘的那样”。
卡尔森的上述观点受到了不少批评,批评者指责他混淆了审美与认识。笔者认为这种指责完全是误解,因为,卡尔森上述分析的目的在于回答环境审美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欣赏自然和环境”。为此,他特别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卡尔森已经注意到生态知识对于自然审美欣赏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环境美学”某种程度上也就是“生态美学”。笔者这里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真正的生态欣赏必须借助生态知识来引起欣赏者的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和情感。生态知识不是关于某一物种自身的一般知识,生态欣赏所重点关注的应该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摘编自程相占《论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
材料二:
中国学者程相占阐述了他称之为“生态审美”的观点,认为生态学知识对于充分欣赏自然环境必不可少。他承认自己与深受康德影响的西方美学传统大有分歧,因康德坚称审美欣赏与认知无关。程的观点来自于利奥波德的大地美学,认为利奥波德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鲍姆嘉滕提出美学是“感性认识 科学”,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但其目的是获得审美体验而不是获得知识。
B.卡尔森将环境美学立场称为“认知立场”,他认为对于自然的欣赏需要具备自然史知识,这样才能欣赏到“自然自身”。
C.人们对利奥波德“感知能力”的理解并不一致,这导致程相占关于“审美认知主义”的观点被怀疑,从而引发学术争议。
D.伯林特认为,知觉的特征和细节往往被忽略或者不被理解,而它们本身很令人满意,但如果孤立地看,它们与美学无关。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的作者认为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无论是欣赏自然,还是欣赏艺术,知识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B.材料一的作者首先表明自己的美学观点,然后从传统美学理论切入,通过探讨两个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C.材料二的作者认为克利考特之所以在对泥塘的审美体验中获得满足,是因为克利考特较好地保持了知识与知觉的联系。
D.材料二的作者在批驳程相占的美学观点时,从其观点的来源入手,分析其与利奥波德做法的偏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审美必须借助知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向日葵追逐阳光、热情奔放。梵高画出的《向日葵》闪烁着熊熊火焰,有着原始的冲动和生命体的热情。
B.竹子四季常青、笔直坚韧。清代诗人郑板桥在《竹石》中赞美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蜜蜂整日飞来飞去,采花酿蜜。杨朔在他的散文《荔枝蜜》中高度赞美蜜蜂是“多可爱的小生灵啊”。
D.飞蛾啃食植物的叶子,危害农作物。齐白石《红烛飞蛾图》将飞蛾的绒毛画得让人感觉一碰就掉落。
4.通过对月球的探测,人们获取了月球表面层峦叠嶂、山脉纵横的相关自然科学知识,打破了对月亮的传统的审美体验。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这些科学知识对我们重新认识月亮有什么作用?(4分)
5.有人用周敦颐《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来反驳“生态学知识与审美中的知觉体验无关”的观点,请你结合材料二说出反驳的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医 德
杨西京
一
一匹白马扬蹄甩鬃,“咴咴咴”,一声长嘶,驻立于清易镇庙坡一座农院门口。
少校下马进院。二三十位患者有序候诊于诊桌两侧,中间一行,四五空位。先生正襟端坐于诊桌前,正为一位患者把脉。
少校左手拍拍胸左短剑,右手拍拍胸右短枪,声含命令似的说:“清云寨军需官军务在身,请先生方便。”眼斜一下先生,一屁股压在正中一排首位。
先生左手捋一下银须,冷冷道:“诏亭祖训:凡来就诊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