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盘石中学2024届高三上期12月月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1080字。
2024届高三上期12月月测(语文)
时间:150分钟 总分: 150分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深入某一区域,利用现场观察、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田野调查,是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长期以来的重要学术研究方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发展呈现出独特复杂样态,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学科也在研究中引入了田野调查方法,围绕乡村政治制度、农村集体产权、乡村传播结构等产出了大量研究成果,并创建了田野政治学、民族志传播学等学术流派。相较而言,伦理学研究特别是中国乡村伦理研究,对田野调查方法的运用仍显不足。探索乡村伦理研究的“田野”路径,是建构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着力点。
乡村伦理研究的“田野”路径,体现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道德生活史的基本视角。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历史的,由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所决定,其起源、内容和作用范围受到社会经济关系和作为经济关系表现的利益及利益关系的制约,在前现代社会,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中国乡村社会形成了以封闭、保守、稳固和平衡为基本特征的乡村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样态,具有独特的“乡土性”,伴随中国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转型进程的加速,中国乡村伦理关系和农民道德观念发生明显变化。准确发现和总结这些变化,离不开对不同区城典型村庄的实证研究,离不开在对乡村的细致观察和与农民“亲密接触”基础上,真切感知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乡村伦理关系和农民道德观念的内在发展规律。在此意义上,乡村伦理研究的“田野”路径,意指通过规范的田野调查,描述和还原当代中国乡村伦理关系和农民道德生活的真实图景,从而为乡村伦理理论研究和乡村道德建设实践提供基础。
乡村伦理研究开展田野调查的初衷,是希望从现实的乡村生活中发现和验证问题,或为分析相关问题寻找论据,从而发现面向乡村的“真问题”。事实上,大量的问卷数据和访谈资料既有“证实”亦有“证伪”;既是在提供某种论据,更是在验证问题本身.例如,围绕“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乡村道德发展变化”,在近年来的学术讨论和媒体报道中,“乡村凋敝”“伦理失序”“道德滑坡”等关键词时常出现,然而,不少有关田野调查的问卷数据和访谈记录都清晰呈现了农民对村庄环境改善、道德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的总体肯定和高认同度,又如,关于如何有效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有调研者发现,通过“送书下乡”“农家书屋”等方式“送”到某些村庄的图书久未拆封,而一些地方的“乡村春晚”“农民写金句”“妈妈学堂”等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受村民喜爱,二者之间的对比反映出,充分激发村民作为乡村伦理文化建设主体的内生动力,是乡村伦理文化建设的根基。
如何运用乡村伦理研究的“田野”路径?可以通过选择不同区域的典型村庄,结合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和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辅之以直接观察和阅读村庄志等文献,早在1939年,费孝通就指出,村庄是一个既能“提供人们社会生活的较完整的切片”,又方便调查者密切观察被调查者的社会单位,在乡村研究中“把一个村子作为单位最为合适”,迄今为止,村庄依然是中国乡村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自然也是乡村伦理研究“田野”路径的基本切入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村庄居民的日常生活入手,以轻松的对话交流方式展开的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既能以口述史方法获得大量有关村庄道德发展变化的一手资料,又能通过农民“讲述自己的故事”凸显其作为乡村生活亲历者和乡村道德建设者的主体意义与价值,访谈内容看似杂乱,但研究者可以在不同受访者话语里反复出现的共性表述及评价中,获得村庄共同体的道德传统和伦理认同,也可以从反常的“少数”中捕捉不同伦理观念之间的紧张与冲突,进而发现村庄共同体的伦理演进规律。
(摘编自王露璐、王璐《乡村伦理研究的“田野”路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样态具有独特的“乡土性”,即封闭、保守、稳固和平衡,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相适应。
B.乡村伦理研究的任务,是通过田野调查如实描述和还原当代中国乡村伦理关系和农民道德生活状况,在此基础上开展乡村伦理理论研究和乡村道德建设实践。
C.问卷数据和访谈记录呈现农民对村庄环境改善、道德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的总体肯定和高认同度,是对“乡村凋敝”“伦理失序”“道德滑坡”等问题的证伪。
D.费孝通认为乡村研究中“把一个村子作为单位最为合适”,理由是村庄是中国乡村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而且方便调查者对被调查者进行密切观察。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学科相比,伦理学在中国起步较晚,因此田野调查法还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较少。
B.要对中国向“现代”转型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伦理进行研究,必须开展田野调查,而对前现代社会乡村伦理的研究就不必。
C.只有让村民将通过“送书下乡”“农家书屋”等方式“送”到村庄的图书拆封阅读,才能激发村民作为乡村伦理文化建设主体的内生动力。
D.通过深度访谈凸显农民作为乡村生活亲历者和乡村道德建设者的主体意义与价值,比获得有关村庄道德发展变化的一手资料更加重要。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涂尔干认为,伴随着近代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意识和信仰差异日益增大,生产和消费上也更依赖于他人。因此,近代社会既是一种差异性社会,同时也是一种有机团结的社会。
B.对于“您是否认为打麻将不好”这一问题,即使那些喜欢打麻将的农民也知道社会主流对于打麻将持负面看法,因此,当直接用这种表述询问时,那些喜欢打麻将的农民将可能揣测调查员心理,并给出策略性回答。
C.对于“您在多大程度上信任本村人”这一问题,受访对象中45.02%的村民选择了“一般”;对于“您在多大程度上信任同事”这一问题,受访对象中选择“完全信任”和“比较信任”的比重达到42.51%。
D.我们的调查不能完全依靠一个人的访谈,但有了这个关键明白人,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全面“重现”村庄形态后,我们再去找其他老人访谈时,对其只言片语中的关键词,亦能迅速捕捉和深挖。
(4) 请根据文本说说在学术研究中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5) 对“探索乡村伦理研究的"田野,路径,是建构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着力点”这一观点,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 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文本一:
良心
(意大利)卡尔维诺
来了一场战争,一个叫吕基的小伙子去问他是否能作为一个志愿者参战.
人人都对他赞扬有加,吕基走到他们发步枪的地方,领了一把枪说:“现在我要出发了,去杀一个叫阿尔伯托的家伙。”
他们问他阿尔伯托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