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9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2/26 22:23:1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5 总计:5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61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
  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节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签》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写的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的名著《诗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西方戏剧表
  演。
  B.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奥赛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西方戏剧情节是不容怀疑和增减的。
  C.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理论上是存在差异的,西方戏剧更看重情节,中国戏曲更看重演员的演技和唱腔。
  D.多数西方观众看戏剧抱着认知的目的,关注的核心是演员和情节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收获的是“知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戏曲的“逼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与客观现实没有什么关系。
  B.因为中国观众看戏,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练的观众对那些最代表名演员表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百看不厌。
  C.中国戏剧舞台上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目的是不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使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
  D.《画签)里关于画面空间的理论,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相通,这说明中国不同艺术之间有共同的特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时空“虚实相生”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
  B.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
  C.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D.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4.从整体看,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5.西方友人观看中国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扭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从而迷惑不解,对此你会做怎样的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见麒麟
  哥舒意
  丁丑年秋,日军进驻南庄,砸开了苏园生锈的门锁。当天,藤原长官请私塾先生苏夫子苏园一叙。
  “夫子现在还有学生?”
  “时局纷乱,学生失散,只在家里教小女,编地方志。”
  “时局纷乱,我也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教师。现定居南庄,正好请夫子教犬子承太中华文化。夫子不妨带令媛一起来,两个孩子可作伴读书。”夫子没有说话。
  “日本武运源于贵国儒学,今后我们不分彼此,共同将它发扬光大。”
  “我只知道教书。”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