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010字,答案扫描。
青桐鸣大联考
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历史文化领域的斗争会长期存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考古工作,用事实回击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各种歪曲污蔑,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共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对外宣传、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红果火丝
(摘自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材料二:
长期以来,我们把考古学视为一门科学,至少是广义上的。由此决定了考古学的目标,它就应该像科学一样。考古学除了采用科学的方法,还应该接受科学的目标,尽管考古学并不清楚这个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准确重建过去?发现人类过去演变的规律?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实际上这些都没有实现。有意思的是,一旦将考古学视为科学,就会强调考古学是价值中立的,考古学不应该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考古学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心的前提。
B.材料二提醒考古者,重建过去,发现人类过去演变的规律,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应该是考古学的终极目标。
C.材料二认为,考古学不是科学,而是文化,是一项促进文化发展的事业,因为考古学属于文化建设的范畴。
D.有过殖民化历史的国家,都会存在本土文化与殖民文化认同的问题,而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是最激烈的。
2.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考古学“发挥它的文化意义,参与到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来”的一项是(3分)( )
A.从青铜器铭文中习得一种新的书法字体,甚至把甲骨文也用于书法艺术的创造中,让这些文字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B.文旅部门和考古机构依靠数字技术,打造了中华文明大IP主题乐园,让受众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灿烂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
C.定期召开考古界学术交流会议,研讨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及考古学术论文规范化表达问题。
D.中国考古工作者响应国家战略政策,赴埃及、中美洲、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实施中外合作考古项目,向世界传播了中国声音,提升了学术话语权。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对长期以来“把考古学视为一门科学"的现象,作者从其危害和认识的片面性这两方面进行了批驳,
B.作者运用比较法,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角度,对照了考古学与科学、人类学这两个学科的同与异。
C.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手法,从民族国家构建和文化身份构建两个角度,阐述了近代考古学发挥的重要作用。
D.如纳粹考古、种族主义考古等“为虎作伥”的考古史实,作为反例充分说明了考古学不能仅是一门科学。
4.2023年9月19日,《又见三星堆》人围中国首届金熊猫奖“最佳纪录片奖”的提名,同时在国外视频平台播放时反响热烈,总导演王剑接受采访时说道:“中国的三星堆,也是世界的三星堆。”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产生的意义加以分析。(4分)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请结合材料二分析考古学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瓜皮帽
冯骥才
胡四是淮安人,县城里长大,念过几年私塾,家里穷,早早到一家药铺当伙计,他人够机灵,眼里有活,手也跟得上眼。家里看他行,便经熟人帮忙,送到天津锅店街一家老药铺里做学徒。
那时,由南边到天津都是坐船。胡四上船时,只有一个包袱,包袱里一身换洗的衣服,一双好的鞋。脑袋上一顶青黑色的皮帽,给他娘缝了又缝,反正怎么缝也缝不成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