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080字,答案扫描。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首先强调天人合一。在西方,人与自然二元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古希腊经济是一个以海上作业为主的经济形式,因此古希腊人所思考的都是怎么征服自然,怎么跟大海作斗争,跟天气作斗争。而中国是农耕社会,农业生产与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密切相关。雨旸时若,就会获得丰收,气象异常则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因此,中国古代所有的生产和生活都必须遵循服从于天时。人们通过测算天时周期,以确定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然后趋利避害,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这种素朴的天人和谐观强调农业耕作要天人相参,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其次,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推崇阴阳五行互相转换、相生相克的思想。相生包括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就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立体的球状网络,互相制约,互相平衡,不能单看其中一个要素。中国人很早就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系统论、循环论、复杂论的意识,不是简单地看某个物种,而是看到不同物种之间的复杂关系,看到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之理。比如说除害虫,中国人认为所有的虫子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它们有的对人类有害,有的对人类有益,不能把所谓对人类有害的虫子全部杀死。比如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传统稻作农业文明中,农人们在杀害虫的时候故意留下一部分,因为他们认为,害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杀死过多的害虫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对其他生物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坚信循环论的思想。中国古代农业强调作物轮作,提倡土壤轮耕,用养结合,保持地力常新等,这些都是循环论的思想。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古人逐渐总结出施肥对于提高耕地产量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开始寻求如何更多、更高效地向自然索取作物肥料,于是腐朽的植物、动物的排泄物等都被古代劳作者用以提高耕地的肥力。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优异的农耕条件和封闭的地理环境,这便造就了古人崇尚“自给自足”“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思想。
美国著名农学家F.H.King在《四千年农夫》中讲到中国的循环论农业思想:“人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泄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这个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为这个循环的一部分,他们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和谐的农业。”
(摘编自王曙光《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特点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种植伦理可以概括为顺天地时宜而尽人力。所谓顺应天地时宜,就是“顺天时”与“因地宜”。具体来说,“顺天时”是指顺应自然时节,比如古籍中“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和“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等记载,或概括或具体,都是“顺天时”的表现。“因地宜”是指衡量土地之所宜并积极因循,传统农学所谓“南种粳、糯,北种麦、粟”和“小麦宜下田”“(稻)选地欲近上流”,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阴阳五行相互转换、相生相克的思想把农业生态系统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系统中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平衡。
B.土地既要利用,又要保养;作物要轮作,土壤要轮耕;废物要能够循环利用,形成生态链,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思想。
C.“尽人力”就是指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顺应天地时宜的基础上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创造出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条件。
D.我国古代先民制定采伐渔猎伦理规范,直接的目的是保护野生动植物能够长大成熟,其长远的旨归是寻求可持续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留下来一部分残存的害虫作为其天敌的食物或寄主,使天敌能继续存在,这种做法有益于保持生态平衡。
B.施行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是加大保护力度、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之举,体现了“永有余用”的思想。
C.以前,胶东半岛的炕用过两三年后,就会被拆除,重新打碎后,放到田里,这种做法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
D.人工插秧、抛秧到用机器插秧、抛秧的变化,体现了人在提高生产力和在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方面所做的努力。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一段将古代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中国古代农业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特点。
B.材料一以中国古人对待害虫的态度为例,阐述了阴阳五行相互转换、相生相克思想对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影响。
C.材料一引用F.H.King《四千年农夫》中的话,论证了中国古代农业循环论思想在保持地力常新中的重要作用。
D.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的理论思想,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人与自然相处的具体规则。
4.材料二是如何阐述中国古代农业伦理思想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些农业思想?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近年来,桐梓县海校街道东山社区不断结合坝区水资源丰富以及地处城郊区的区位优势,引进了大户在坝区发展“藕+鱼”循环种养模式。即在藕田里套养多种淡水鱼。通过鱼儿松泥、吃草、除虫和鱼儿排泄物为莲藕提供肥料的方式,减少施肥量和病害发生,既提高莲藕量与质,又提高鱼儿品质,促进藕鱼双丰收。藕鱼共生的发展模式,不仅肥了鱼壮了藕,还鼓了钱袋绿了生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来到人间(节选)
史铁生
这孩子一来到世上,面前就摆好了一条残酷的路。先天性软骨组织发育不全。一种可怕的病,能让人的身体长不高,四肢长不长,手脚也长不大,光留下与正常人一样的头脑和愿望。一条布满了痛苦和艰辛的路,在等一个无辜的小姑娘去走。
“我看她现在还太小。”女的说。
男的在嘴里费劲儿地倒着鱼刺,考虑怎么回答她。
“再过一年,啊?怎么样?明年再让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