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阶段性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020字。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阶段性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
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 (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a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它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b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劝惩,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c《左传》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在叙事中敢于( ),往往以“礼也”“非礼也”来评判人物或其行为,表现了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它的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书中不少地方揭示了权势者暴虐淫侈的行为,也( )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和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d《左传》中人物众多,写来无一不形象鲜明。这部书甚至通过连续记载人物的事迹,描述了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比如,对晋公子重耳的描写,他颠沛流离在外十九年。 在战争中,老谋深算,决胜于帷幄,显示了卓越的才略,这不是很可以看到其性格发展的脉络吗?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微言大义直言不讳表彰
B.微言大义和盘托出彰显
C.言近旨远直言不讳彰显
D.言近旨远和盘托出表彰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a处“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与“据传来源于为孔子所撰的《春秋》”语义一致。
B.b处标点使用完全正确。
C.c处“这一精神”指“一字暗含褒贬”。
D.d处使用双重否定句,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
3.为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第二段画横线处填入7句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到了秦国,秦人妻以怀嬴,奉匹沃盥以后,他曾情不自禁地“挥之”,引起怀嬴愤怒。②开始时,他是一个政治上不成熟的落魄公子,曾乞食于“野人”,“野人”以大块泥土与之,他便沉不住气,大怒,“欲鞭之”。
③到与楚军城濮之战时,楚王称其:在外十九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
之矣。”
④在齐国,“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他便欲居下。
⑤然在政治的漩涡中,在生活波涛的冲刷下,他渐渐成熟起来。
⑥可见此时已非昔日动辄生怒的人了。
⑦此时,重耳便不那么莽撞了,他委屈求全,“降服而囚”,颇有韬晦的气度。
A.③①⑦⑥②④⑤B.③②⑤④①⑦⑥C.②①⑤④⑦⑥③D.②④⑤①⑦⑥③
二、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的共同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