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970字。
厦门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24.1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的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考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文化领域的“差序格局”思想无疑是近百年来中国话语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代表。费孝通早年从事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他在《乡土中国》中首先用同心圆波纹结构来表述传统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也即以“己”为圆心,推己及人,拓展出一图一图由内而外的关系网。图子的波纹所及之处表明了各个圈层和中心的远近亲疏。他还借两个意象分别描绘了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西方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中国的社会结构则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换句话说,中国的社会关系是用同心圆波纹结构来描述的“差序格局”,西方的社会关系则是用柴捆结构来描述的“团体格局”。费举通的这个表述深入人心,影响广泛,显然是中国学派的生动表达,也已经成为理解中外社会结构的经典意象。
这一比较,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时空转换。社会结构的中西比较同时也是古今比较。在费孝通这里,比较的两端分别是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洋现代社会。两者对比的核心差异在于以家庭关系为中心还是以个人权利为中心。这个核心差异也被英国学者用来说明西方社会结构自身的变迁。在对比现代与古代社会结构的时候,梅因指出,古代社会的单位是“家族”,现代社会的单位是“个人”。他指出,罗马人的“家族”“氏族”和“部落”都可以“想象为从同一起点逐渐扩大而形成的一整套同心圆,其基本的集团是因共同从属于最高的男性亲属而结合在一起的‘家族’”。家族集合形成氏族,氏族集合形成部落,部落集合形成共和政治。在梅因的分析中,古罗马社会结构的最外图有点类似于费孝通所说的模糊不清的天下。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家族为中心的传统也并非中国所独有,而是中西方古代社会所共有的。
这一传统的差序格局在现代中国也已开始瓦解。不再适合用来描述进入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的中国社会关系。因此,在《乡土重建》中,费孝通宣告“乡土性的地方自足时代是过去了”。“我们所生活的处境已经不再是孤立的、自足的、有传统可据的乡土社会。现代生活是个众多复杂,脉脉相关,许多人的生活。”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格局。差序格局仍在中国历史连续体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呼唤我们将自身纳入流动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定义自我、把握社会、观察世界,而不只是一个孤零零、赤裸裸的个人。
(摘编自陈建洪《哪个我们?如何差序?——今天我们怎么理解同心圆意象》)
材料二:
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个附近的小世界。我们每日都会和很多陌生人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维修师傅,以及其他在因定的时间里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但是对于他们究竟长什么样却不很清楚,好像面目非常模糊。我们从外卖员手中接过外卖。就好像在APP上点击了“确认收到”,这样“碎片化”“即刻化”的交集把正视变得无关紧要,所以“具象的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先生分别以“同心圆波纹结构”“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两个意象,来描述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并强调将自身纳入流动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去定义自我、把握社会、观察世界。
C.材料二所提出的“附近”这一概念,有别于传统乡村社会状态下的“共同体”,是指一个流动变化的社会关系场域。
D.材料二主张个体应走入真正的公共空间,并在构造和参与中有所作为,其目的是使被社会媒体所点燃的抽象激情冷静下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是为了了解中国,解决中国的问题;由于这个表述深入人心,影响广泛,客观上大大推进了中国话语的建设。
B.费孝通先生早年曾留学英国,19世纪英国史学家梅因以家庭关系为中心和以个人权利为中心区分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研究思路,可能对他产生过影响。
C.现代中国从外在的社会关系来看,差序格局已开始瓦解;从内在的文化精神来看,差序格局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可见“差序格局”已基本失去阐释力。
D.材料二的阐述建立在一个重要的前提之上:交流互动是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无法在虚拟的公共空间中得到真正地满足。
3.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传统社会是同心圆波纹结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墨子》中强调“爱无差等”“兼相爱,交相利”。
B.《增广贤文》:“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C.《释名》:“伦,水文相次有伦理也。”
D.《大学》:“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述思路。(4分)
5.都市生活中,不少对门而居的邻里互不往来。请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二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垃圾堆旁的大窑洞里。好在这窑洞有门窗,又生着火,还不算太冷。少平几个人到来时,这窑洞已经挤满了。对揽工汉来说,这里住的条件可以说相当不错;虽然没床也没炕,但地上铺一些烂木板,可以抵挡潮湿,少平勉强找了个地方,把自己的销盖卷塞下。天气冷,睡觉挤一点还暖和。上面几个公家单位的垃圾都往这旁边倾倒,半个窗户都已经被埋住,光线十分暗淡。但谁还计较这呢?只要有活干,能赚钱,又有个安身处,这就蛮好!少平高兴的是,以前和他一块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