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阶段性测试(五)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880字。
河南省周口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阶段性测试(五)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意象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艺术实践的产物。相比中国当代诸多美学派别,意象美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不像其他理论派别那样倚重西方美学的理论资源,而是将重点放在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实践方面,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的研究。
中国文化是尚象重象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包含着丰富的“象”的文化基因,这从远古时期的神话和器具意识的起源、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构造、《易经》的卦象符号创造中就充分体现出来。先秦哲学家和思想家正是在此基础上对“象”进行哲学阐释和理论超越,提出一系列重要命题与观点,如老子将“道”“气”“象”联结起来的哲学观念,庄子的“象罔”命题,先秦儒家以“象”比德等,对于中国古代意象理论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中国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活水源头。
传统美学理论研究可以将中国美学理论观念的研究与中国古代艺术审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中国美学和艺术史有一重要特点,那就是它所面对的审美形态和艺术形态十分丰富,不仅有历史悠久的诗、书、画、音乐、舞蹈、戏剧,而且建筑、雕塑、陶瓷、玉器、青铜器等艺术审美形态发展得也很充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重视审美意象的创造,中国古代美学家和艺术家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如诗论中的“情景交融”,书论中的“澄怀味象”,画论中的“气韵生动”,乐论中的“和声无象”等。
以“意象”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研究,还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把握中国美学史面貌提供方法论的启示。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是从形而上的哲学美学方法入手还是从具体的艺术审美实践出发,学术界是存有不同看法的。对于以“意象”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美学理论来说,这两种方法是可以统一的。也正因此,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的研究不仅属于传统,而且也属于现代。中国学术界有一种声音认为,意象美学研究的特点是立足于中国本土,在发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价值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在充分吸收西方现代美学成果,反映当代美学和艺术实践方面则存在着一定缺陷。这种观点以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的方式看待意象美学的研究,它没有意识到,传统不仅是和某个过去时代相关联和产生共鸣的东西,而且还是一种栖息在人们深处的精神,它可以走向现代,在现代世界获得认同与发展的东西。
“美在意象”是从朱光潜、宗白华开始的许多北大学者在美学理论的核心区域逐步形成的一种共识,它反映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一种趋势,那就是人们逐渐意识到仅仅用西方美学阐释中国美学的方法论之弊,从而转向重视中国传统美学自身,并以此为基础,寻求中西美学的对话与沟通,以建立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思想体系。这一点,早在王国维的以意象为基础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象美学流派注重研究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的相关问题,与中国其他美学派别的研究视角明显不同。
B.庄子提出“象罔”命题,先秦儒家主张以“象”比德,这些意象理论都是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的思想源头。
C.中国古代诗论、书论、画论、乐论等中有关审美意象的理论观点,是从大量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D.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认为,审美意象应是审美主体的心灵创造,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艺术种类繁多,形态丰富多样,这意味着中国的美学史研究应转变思路,由关注美学理论转向研究具体的艺术审美实践。
B.林庚在《说“木叶”》一文的论述中列举了大量含有“木叶”的诗句,这些诗句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诗歌重视审美意象创造的特点。
C.从王国维到朱光潜、宗白华,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在意象”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向着体系化方向迈进。
D.传统意象美学诞生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背景下,其理论强调以“象”显“意”,克服了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观念片面的弊端。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陈良运教授的美学著作《中国诗学体系论》,将研究重点放在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与实践方面。
B.《周易•系辞》说,“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谓圣人用确立“象”的办法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念。
C.《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经典中,都渗透着“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
D.北京大学彭锋教授主张将中国传统“意象”理论与西方“显现”“气氛”的美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4.中国传统文化的“尚象”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水车①
沈从文
“我是个水车,我是个水车。”它自己也知道是一个水车,常自言自语这样说着。
它虽然有脚,却不曾自己走路,然而一个人把它推到街上去玩,倒是隔时不隔日的事。
清清的早晨,不问晴雨,住在甜水井旁的宋四疤子,就把它推起到大街小巷去串门!它与在马路上低头走路那些小煤黑子推的车身似乎有些两样,就是它走路时,像一个遇事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