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协作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31 15:42:3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9 总计:9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23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法兰克福的《论不平等》认为:经济平等并不具有道德性,经济上的不平等并不具有道德上的不正当性,刻意追求经济平等不但无益于事,甚至还会产生有害的社会后果。法兰克福抽丝剥茧地梳理出平等主义的论辩漏洞或逻辑缺陷,展开经济学和道德哲学的精湛分析,并创造性地赋予某些概念和词汇以学术和学科的规范意义,澄清了很多习以为常但其实是错误性的认知,使得其为不平等的辩护以及关于平等与尊严等相关问题的辨析,获得了充分的证成。
  ②一是“充足主义”概念的提出。在传统论述中,平等主义尤其是经济平等,具有强大的道德正当性,诉求经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平等主义携手大众民主阔步前行,势不可当。但法兰克福认为,追求平等不等于消除贫困,甚至会产生贫困,而贫困情况下的平等同样不具有正当性。因此,关键不是平等与否,而是经济上的“充足”,促使贫穷之人越来越少,富足之人越来越多,“充足主义”才是正道。这样一来,平等的道德价值理念就失去了它的强大吸引力,不平等的污名论也会得到某种消解。某种意义上,不平等意味着差距,反而激发人们从事经济发展与创新,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在思想史上,关于经济平等主义的论战,随着“充足主义”概念的介入,鸡同鸭讲的悖论可以得到克服,对立的两派在“充足主义”方面能够获得长久共识,即社会公约数不是追求平等也不是追求不平等,而是促进社会的“充足主义”最大化提高,消除贫困问题导致的社会乃至个人的不幸与灾难。
  ③二是边际效益问题。关于平等主义的一种经济学支持理论,来自边际效益原理。按照这派理论,由于富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边际心理感受方面是递减的,所以,在经济政策方面要求富人们拿出效益递减的部分分配给弱势群体,达致经济平等,显然具有道德正当性。对此,法兰克福认为,这种边际效益递减的福利经济学是有问题的,误导了大众的认知和政府的经济政策。作者指出,人获得某种满足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也是一种难以评估的感受,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它们分为不同的多种类型,相互之间是千差万别的,设立每个经济财富上的某个门槛,以为超出了这个门槛就会导致富足的感受递减,是很不实际的。金钱固然是一个标准,但经济上的递增可能导致的其他充足感的追求,很可能是无限的。所以,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据。
  ④三是平等的外在价值。平等主义的道义论很少受到挑战,追求平等,尤其是经济平等,从来就是理直气壮的,他们占据道德话语权。对此,法兰克福予以强有力的辨析,他认为经济平等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价值,属于外在价值,并不具有内在的价值性。因为,所谓平等与不平等,只是人们之间相互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诉求,作为独立的自主的个体,是自由而完备的,并不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尤其是经济层面的比较,而获得自己的证成。平等并不具有价值的优先性,不平等也不具有价值的低劣性,它们本身与价值无关。所以,根据相对的非根本性的价值来制定的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都是外在价值,只有基于人的独立本性而成就的价值才具有价值优先性。
  ⑤那么,平等的追求是否就完全不具有道德性呢?对此,作者另辟通道,形成某种转换,即若把平等转化为尊重,问题就获得了一定的解决。尊重问题成为道德价值论的焦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兰克福在《论不平等》中认为经济平等不具有道德性,如果刻意追求经济平等,反而会产生有害的社会后果。
  B. 法兰克福认为,不平等从某种意义上能够激发人们从事经济发展与创新,增加社会财富,它比平等作用更重要。
  C. 人获得某种满足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因此,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据。
  D. 法兰克福认为,经济平等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价值,并不具有内在的价值性,这一观点是对平等主义道义论的挑战。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传统论述中,平等主义具有强大的道德正当性,诉求经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这一观点与大众民主具有一致性。
  B. 思想史上关于经济平等主义的论战双方一向各说各话,但双方在“充足主义”概念所主张的观点上获得了共识。
  C. 法兰克福反对根据平等主义这种非根本性价值来制定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是因为他不认同平等的道德正当性。
  D. 如果把平等与尊重联系起来,通过追求平等实现人的相互尊重的权利自主性,经济平等就有可能重获道德性。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贝勃定律: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B. 霍曼斯成功命题:某人 特定行动越是常受到奖励,则该人越可能采取该行动。
  C. 帕累托改进: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提高另一方的福利。
  D.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某一层次需求相对满足,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形成行为动力。
  4. 第五段围绕“平等”与“尊重”展开论述,请简要概括论述的要点。
  5. “不患寡而患不均”出自《论语》,大意是不必担心财富不多,要担心的是财富不均: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平等观。请结合文本中“充足主义”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它比平等作用更重要”错误,于文无据。从原文第二段“关键不是平等与否,而是经济上的‘充足’”“社会公约数不是追求平等也不是追求不平等,而是促进社会的‘充足主义’最大化提高”可以看出,原文只是强调“充足主义”的重要,并没有比较平等与不平等的重要程度。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 ”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