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0250字。
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生产、科技与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意识到学科交叉融合与文理相互渗透的必要。文学研究中出现了对于自然科学集体性、自觉化、大规模的借鉴与运用,其中数学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因不甚明了数学思想的产生背景与实际意义,也不清楚其的具体条件,在引入数学方法解决文学研究的实际问题时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因而,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引入文学研究的尝试一度被否定。
其实,无论文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都以掌握客观世界中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为目的,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不少数学分支学科的思想方法有助于文学研究的推进,如在大量无规则运动中发现规律的概率论,可以发现并用数字刻画作家自己也未必意识到的写作特征,为对作者的考证开辟了一条断途径。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无疑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但不少文学研究者不习惯于此,也缺乏借鉴自然科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与能力,所以沿袭原有思路。季羡林曾建议:“为了能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我劝文科的同学多学习点理科的内容。”这是从根本上改变群体思维方式的亚要途径,而只有实践的成功,才能使人意识到借鉴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与有效性。
(取材于陈大康的文章)
材料二
过去,研究者习惯用史料来描述文学史的高峰状态,而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我们可尝试用大数据来显示和验证,并透视数据背后的文学史意义。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座高峰。据统计,东汉到隋末、诗人共有六百多位,诗歌总共五千余首,而唐代,诗人有三千多位,作品数量达五万多首。宋代诗人诗作的数量超越唐代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学的发展让人们对学科交叉的认知程度逐渐提升。
B.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文学研究的尝试一直被否定。
C.概率论能为作家发现自己的写作特征开辟有效路径。
D.借鉴自然科学思想方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很有必要。
2.宋代严羽论诗有“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之说,根据材料二,下列统计结果不能证明这个说法的一项是(3分)( )
A.“白云”“明月”在唐诗中的词频排名比宋诗中的排名更居前列。
B.“平生”“人间”在宋诗中的词频排名比唐诗中的排名有所上升。
C.在宋诗中不乏“功名”“富贵”这样的词语,而在唐诗中极少见。
D.“惆长”“相思”在唐诗中词频排名入前30,在宋诗中排百名外。
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基于研究对象特点而设计的数字人文工具,更有助于文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B.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展数字人文研究,目前多由“机器学习”实现。
C.计算机学习、测量与文本相关的因素无法满足学者对文本细读的需求。
D.对《红楼梦》前后语言风格的研究,验证了不同算法在风格计算时的可行性。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存在共通性,它们的思想方法可以相互借鉴。
B.唐宋时期影响力大的诗人,作品量也大;作品量大的诗人,影响力也大。
C.利用大数据,从字(词)频统计入手,可获得探究诸多领域文献的新体验。
D.机器学习的反复调试,可以帮助学者从不同层面观察文本写法上的变化。
5.为实现数字人文的深度发展,文学研究者应该做哪些努力?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周召公年十九,见正而冠,冠则可以为方伯诸侯炎。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盂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
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以游神也,然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