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0字。
"走进"《红楼》--《红楼梦》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摘要:本教学案例从课题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展示了研究性学习运作的合理规程;课后的反思分析,又从师生角色、学习方式更新、多元评价等角度,深入探讨了研究性学习落实现代教育理念的途径。
关键词:《红楼梦》 课程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多元评价 教师角色 学生角色
一、课程背景
关于"《红楼梦》诗词赏析"的选修课学习,属于红学研究的范畴。目前红学已成为一个较宽阔的领域,涉及的范围不仅有文艺学、小说学、版本学,还涉及哲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等。随着人们对《红楼梦》这部小说愈来愈广泛的关注和感兴趣,又不断发现了它在园林学、建筑学、绘画学、医学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方面的借鉴价值。当然,就严格意义上讲,红学最根本的还是属于文学范畴之内的一种学术研究。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了无穷魅力和研究空间的小说,一方面,作者在创作《红楼梦》过程中留下了太多的不解之谜,比如曹雪芹的身世生平究竟如何?他究竟为何又怎样创作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出于谁之手?……这些问题都具有令人遐思、引人探胜的无穷魅力。因此,我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参加选修的同学无论能否提出独到新颖的看法、见解,大家通过对一些问题的学习探究,都能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学会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的艺术经典之作,比之中国文学史上任何一部小说都更具有蕴含中国文化精神的广度、深度与力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富有文化底蕴与智慧的一部长篇小说。《红楼梦》所反映的主题、内容及种种艺术形式的运用,在中国小说史上应该是空前绝后的。那么,通过探索作品的潜层意义和深层文化底蕴,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生命力长盛不衰和魅力永恒的原因。于是,我们开设了这门选修课。
二、教学过程综述及课堂实录
㈠教学过程综述
长期以来,课程、教材主宰课堂,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智力、个性不一的学生只能同吃"大锅饭"。而事实上,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的根本应该是让课程适应、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从原来的课程教材"中心论"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选修课,目的在于培养普通高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精神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因此,我在指导选修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利用选修课程具有较大灵活性的优势,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关系,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1.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慎重确定选修内容
选修课的内容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经过深入广泛的调查,我了解到,高一年学生对古典名著了解不多,通读《红楼梦》原著的几乎没人。征得大多数学生的同意,决定以《红楼梦》中比较容易理解的诗词为突破口,开展对古典文学的初步欣赏与探究。经过认真的筛选,以《聪明累》等七首诗词作为主要欣赏内容。
2.根据课程特点,制定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