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二)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450字。
重庆市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二)语文试题
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通过对消费者注册、浏览、搜索、购买、评价等互联网使用历史数据的分析,媒体平台利用算法可以向消费者精准推送其感兴趣的信息,以此增加用户黏性和用户锁定。在信息呈指数型爆炸增长的自媒体时代,平台的推荐算法虽然可以为消费者节约大量的信息搜索时间,但也严重限制了消费者所能接收到的信息的多样性,推荐算法会严格按照用户自己的偏好设定和历史数据定制化地推送信息,而用户在这类信息上的驻留会进一步强化算法对此类信息推荐。人们被算法圈定在“信息茧房”里,被动地接受算法让人们看到的信息,同时,各类数字平台的社交化导向会推动具有相同爱好和观点的人在网络空间上聚集,进一步强化他们固有的爱好和观点。算法推荐会让用户只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观点,造成信息封闭、在认知上成为“井底之蛙”。在社会层面,信息茧房还会形成用户观点的极化,造成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障碍,甚至由于思想的偏狭引致群体间的误会,催生极端行为,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摘自李晓华《数字时代的算法困境与治理路径》)
材料二:
大数据和算法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不仅仅出现在数字图绘和数据追踪形成的个体与智能网络之间的强制性关联中,即个体被嵌入到一个巨大的数字网络中。数据和算法的功能并不是一种马克斯•韦伯意义上的价值中立的研究,也不是对生活在数字时代的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给出事实上的描述。从一开始,数字图绘和算法治理就带有强烈的引导性目的。如在美国大选中,数据和算法公司角力,试图争夺更多的基本面 例如,对于一些平台和app的用户来说,他们实际上并不太关心政治,甚至不怎么关心大选的信息,但这些用户是潜在的选票,参选者试图影响这些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大数据和算法具有强烈的引导性,指出了其功能并不中立的事实,有利于人们走出算法困境。
B. 材料一以“茧房”为喻,论述了媒体平台利用算法对消费者形成信息屏蔽的事实,指出了大数据和算法带来的弊端。
C. 材料二指出,程序产业通过推送定向信息,影响用户的思想观念乃至政治倾向,塑造出大量的“人工群众”为己所用。
D. 材料二认为,数据分析公司决定了美国的政治选举,因为选民在数据影响下已不知不觉丧失了对候选人的理性判断。
2. 根据材料一、 二的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平台越来越严重的社交化倾向,给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B.经历了数字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人们已经无法适应所谓前数字时代的生活。
C.喜欢在数字平台中获取信息的群众,得到的信息越多,其被屏蔽的程度越深。
D.人们一方面被数据塑造,一方面也利用数据提升的新能力来改变世界的走向。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站在人们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立场展开分析,指出了人们的信息困境。
B.材料一采用并列结构展开分析,指出了媒体平台可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C .材料二采用辩证思维分析方式,重点强调了人们可以在数据时代发挥能动作用。
D. 材料二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方法,说理充分透彻又生动。
4.材料二中认为“数字异化”是“新型的异化”, 是“一种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异化劳动的异化”,其不同在哪里? 请简要分析。(4分)
5. 在数字技术时代,人们如何降低被“异化”的程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丛林中的绅士
[肯尼亚]乔莫•肯雅塔
从前一头大象和一个人交了朋友。有一天,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夹杂着阵阵雷声,大象来到森林边的一座小屋旁——他朋友的住处,对他说: “亲爱的好心人,能让我把鼻子伸到小屋里,避追这倾盆大雨吗?”看到朋友有难,那个人答道:“亲爱的好心肠的大象,我这屋很小,但是能装得下我和你的鼻子。请慢慢地把鼻子伸进来吧。”大象谢过朋友,说:“你为我做了一件好事情,总有一天我会报答你的恩情。”但是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大象刚把鼻子伸进了小屋,慢慢又把头伸了进来,最后竟然把那个人粗暴地推到了雨中,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了朋友的小屋里。“我亲爱的好朋友,你的皮肤比我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