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六)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510字。
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六)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根据当时文献,北宋山水以李成、关仝、范宽三家为主要代表。三家各有特征,今人曾概括说,“关仝的峭拔,李成的旷远和范宽的雄杰,代表了宋初山水画的三种风格”。
据说关、范、李三家都学五代画家荆浩。传说是荆浩继六朝谢赫关于人物画的“六法”之后,提出山水画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其核心是强调要在“形似”的基础上表达出自然对象的生命,提出了外在的形似并不等于真实,真实就要表达出内在的气质韵味,这样,“气韵生动”这一产生于六朝、本是人物画的审美标准,便推广和转移到山水画领域来了。它获得了新的内容和含义,终于成为整个中国画的美学特色: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风神,这种风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
所以,一方面是强调“气韵”,以之作为首要的美学准则;另一方面又要求对自然景象作大量详尽的观察和对画面构图作细致严谨的安排。非常重视自然景色随着季节、气候、时间、地区、位置、关系的不同而有不同,要求画家精细准确地去观察、把握和描绘。但是,虽求精细准确,又仍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日有朝暮,并不计时辰迟早;天有阴晴,却不问光暗程度;地有江南北国山地水乡,但仍不是一山一水的写实。无论是季候、时日、地区、对象,既要求真实又要求有很大的概括性,这构成中国山水画一大特征。可见,这是一种移入情感“见其大意”式的形象想象的真实,而不是直观性的形体感觉的真实。所以,它并不造成如西画那种感知幻觉中的真实感,而有更多的想象自由,毋宁是一种想象中的幻觉感。正是在这种审美趣味的要求下,中国山水画并不采取透视法,不固定在一个视角,远看近看均可,它不重视诸如光线明暗、阴影色彩的复杂多变之类,而重视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整体境界给人的情绪感染效果。
这一特色完整地表现在客观地整体地描绘自然的北宋(特别是前期)山水画中,构成了宋元山水的第一种基本形象和艺术意境。画面经常或山峦重叠,树木繁复;或境地宽远,视野开阔;或铺天盖地,丰盛错综;或一望无际,邈远辽阔;或“巨嶂高壁,多多益壮”;或“溪桥渔浦,洲渚掩映”。这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的对自然的描绘,使北宋山水画富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它并不表现出也并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想或情感,却仍然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的牧歌式的亲切关系,好像真是“可游可居”在其中似的。在这好像是纯客观的自然描绘中,的确表达了一种生活的风神和人生的理想,又正因为它并不呈现更为确定、具体的“诗情画意”或观念意绪,这就使观赏者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由于未引向固定方向,而更为自由和宽泛。随着全景性整体性的画面可提供的众多的范围和对象,人们在这种审美感受中去重新发现、抒发的余地也就更大一些。它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流连观赏的时间和愉快也更持久。
这是绘画艺术中高度发展了的“无我之境”。诗、画以及小说等各类艺术中都有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意境。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终于传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北宋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但其中又并非没有情感思想或观念,它们仍然鲜明地传达出对农村景物或山水自然的上述牧歌式的封建士大夫的美的理想和情感。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还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都如此。他们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在前述北宋三大家中,当时似以李成最享盛名,但李成真迹早已失传。所传荆浩、关仝的作品均尚欠成熟。因此,实际能作为北宋画这第一种意境主要代表的,应是董源(他在后代也比李成更为著名)和范宽两大家。一写江南平远真景,“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沈括《梦溪笔谈》),以浓厚的抒情性的优美胜(董源)。一写关陕峻岭,以具有某种戏剧性的壮美胜(范宽)。它们是显然不同的两种美的风格,这种不同并不是南北两宗之分,也非青绿水墨之异,而是由于客观地整体性地描绘,表现了地域性自然景色的差别。今天你游江南或去关陕,所得到的自然美的欣赏、感受,也仍然是很不相同的,正如看董源或范宽的画一样。但它们尽管有着风格上的重要差异,又仍然同属于上述“无我之境”的美学范畴。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宋元山水意境》)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仝、李成、范宽三家虽风格不同,但据说都师法五代画家荆浩,要尽力表达出内在风神,而不只是描摹事物的形态。
B.中国山水画的视角并不固定,营造的不是幻觉中的真实感,而是想象中的幻觉感,这与西画不同。
C.艺术创作中的“无我之境”,指的就是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传达创作者思想感情和主题思想的艺术意境。
D.董源描绘的江南平远之景和范宽笔下的关陕峻岭给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不同,但二者同属“无我之境”的美学范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围绕北宋山水画的主要特征“无我之境”展开论述,追溯其来源,阐述其表现和呈现多义性的原因。
B.文章在论述时引用了古人和今人的观点,为观点的阐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第三段使用“所以”“一方面……另一方面……”“但是”等关联词,使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D.文章举陶渊明的诗歌和关仝、范宽的画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诗、画艺术家的情感是不直接外露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物画的审美标准“气韵生动”产生于六朝,后推广到山水画领域,可见它在艺术领域处于核心地位。
B.北宋山水画多是全景整体地描绘自然景物,富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人们一种宽泛、丰满而不确定的审美感受。
C.陶渊明的一些诗歌情感表达没有直接外露,而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鲜明地表现出其理想追求、思想感情。
D.李成的真迹虽已失传,但根据现有的信息可知,其作品应该是通过描绘旷远的自然风景,营造了优美的“无我之境”。
4.根据原文的阐述,下列作品中最不能体现“无我之境”的一项是( )(3分)
A.北宋画家郭熙创作的《早春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渲染出宁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
B.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是一幅工笔花鸟画,画了一只锦鸡飞临芙蓉枝头,回首翘望右上角一对翩翩的彩蝶,构图和技法皆精到,把追求细节的逼真、写实发展到了极致。
C.王维的诗《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诗中辛夷花生于空谷,春来花开,春去花谢,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在自为的过程。
D.谢灵运的“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描绘出一幅天光湖色辉映的湖上晚归图,在景物中融入情感,不着痕迹。
5.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虽然已是秋天,钱诗人却只穿着一件蓝布的单道袍。他的白发更多了;两腮深陷,四围长着些乱花白胡子,他已不像个都市里的人,而像深山老谷里修道的隐士。静静的他坐在供桌旁的一个蒲圈上,轻轻的敲打着木鱼。
听见了脚步声,老人把木鱼敲得更响一点。用一只眼,他看明白进来的是瑞全。他恨不能立刻过去拉住瑞全的手。可是,他不敢动。他忍心的控制自己。同时,他也要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