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豫名校联考2024年2月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8920字,答案扫描。
湘豫名校联考2024年2月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2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指定位置,并将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然后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前,东方文化的共同基因、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等构成了“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现实文化基础。东方文化主要是指亚洲地区,包括部分非洲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东方文化具有一些共性,如儒、佛、道的“遗传基因”。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丝绸之路绵延两千多年,运送的是中国的丝绸瓷器,带去的是贸易货物,传播的是友谊和文化,没有战争和侵略,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和平特征。东方文化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可以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的突破口,增进共建国家的文化认同感。尽管东西方之间在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国情上存在不同,在文化上存在较大差异,但这并不代表人性和人心的不同。从根本上说,东西方文化是息息相通的,都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相同的合理内核,比如都认为和平和守信是应该遵守的人类美德。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有四种文明、上百种语言并存,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延续至今,必定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容易导致误解和摩擦,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我国边疆地区与其他国家在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共同渊源是我们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文明对话的优势,但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成为障碍。地理环境影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影响思维习惯,思维习惯影响文化。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是典型的依靠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崇尚整体稳定,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都作为个人应该融入的对象,即“天人合一”。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多处于沿海地带,活动范围和劳动产品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喜欢贸易交换、向外探索和扩张,崇尚个人意志,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都作为个人面对的、应该征服的对象。西方文化扩张和征服的特点及其国家利益的驱动,以及部分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偏见根深蒂固,使一些西方国家无法正确看待“一带一路”倡议。部分西方国家多年来一直抹黑“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成为沟通不同文化、宗教、文明的纽带。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解决国内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让各国人民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才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正确途径。
“一带一路”实施中既要注重物质流通关节点的建设,也要注重精神文化交流关节点的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其实最关键的是人的活动。这些人到达哪里,他们就会将其思想、精神和信仰带到哪里。特别是我国边疆地区,诸多少数民族与“一带一路”中的各国人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相似的民俗风情、相近的文化传统。这些少数民族群众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要继续支持相关部门做好思想和文化的挖掘、阐释工作,做好爱国宗教界、文化界人士的培养、团结和教育工作,将承载这些文化的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成为文化交流的关节点。要注重在与“一带一路”上的不同地缘板块、不同利益诉求、不同生活方式和习俗的接触与互动中,发挥软实力的润滑和沟通作用,释放正能量,消解负能量。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吸引力在于,它既包括中国产品,更包括中国理念及中华文明。今天的“一带一路”更要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思想。我们在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文化的吸引力。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国情的影响,东西方文化和人心有着明显不同但各自有其存在的合理内核。
B.重视农业的中华文明把个人融入自然和他人中,而源于海洋的古希腊文明把个人隔绝于自然和他人外。
C.“一带一路”成为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解决国内和国与国之间矛盾的正确途径。
D.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媒体发展需要,我国可在搭建平台、人员培训、技术援建等方面提供支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带一路”应借鉴古丝绸之路,在进行货物贸易时也传播中华文化,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
B.我国边疆地区是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文明对话的关节点,要发挥少数民族群众在建设“一带一路”中的生力军作用。
C.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争和侵略,而是瓷器、丝绸等货物和善意、友谊、和平守信等共同价值观的传播,
语文试题第3页(共12页)
D.我国在互联网传播中融入中国元素,就会吸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年轻一代认可“一带一路”,并推动“一带一路”的发展。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加快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建设。
B.在已经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艺术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联盟的基础上,成立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
C.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把同各方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扩大到100家。
D.加大支持“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落实绿色投资原则,建设光伏产业对话交流机制和绿色低碳专家网络。
4.原文第二、三段中使用“大走廊”“纽带”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5.如何从文化的角度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五十多个
巴 金
“走罢,这儿不是我们立足的地方。”大家这样嚷着。各人把身边的一个小包袱挂在一只膀子上,另一只手里提了一点东西,陆续走出了那个茅棚,并没有一点留恋。
在一条狭小的土路上,他们大步走着,人数是五十多个。天是个阴天,从昨夜就刮起北风,也有人想到会落雪。但是他们不能够再在这个村庄里住下去了。
这行程并不是最近几天里才开始的:半年前洪水淹没了他们的故乡,冲去了这一年的收获;过后大兵又经过那村庄,带走了剩下的一些东西,烧掉了一些房屋。每个人只剩了几件衣服,两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