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7350字。
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人普遍重视札记在读书治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撰写札记可以督策学人勤读深思、力学进业。正因为认识到了札记撰写对于进学修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古代很多学者将札记作为重要的为学之具,在平时的学习、研究中常以札记来记载感悟、辑录见闻、考究原委等。如乾隆时学者翟灏即是龚例:“苟可资多识者,靡不览。诸子之瓌论,百家之琐语,山经地志之异闻,荒冢破壁之奇字,包孕而贯串之;下至街谈巷说,亦必考所由来,有所得辄札记之,意或龃龉,则旁参互巧。穿穴以求其合。自壮至老,手搦翰一管,撰述无倦。”
札记为古人求知修学所倚用,在其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古代的学术札记十分发达,成为传统学术的重要载体,为数甚夥,精品亦多。清梁章钜说:“子书杂家最多,而有数部不可磨灭之书,必须专读者。如班固之《白虎通义》、颜之推之《家训》、王应麟之《困学纪闻》,皆当家有其书。”清徐养原说,“杂家者流,自古有之,至唐宋而寝盛”,出现了苏鹗《苏氏演义》、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等一大批学术札记名著,“足为考镜之资”。
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此时学者在训诂研究上的所闻、所思、所得,有很多是以札记来承载和呈现的。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孙诒让《札迻》等学术札记,其中就多有训诂探究的内容,借此能窥见当时训诂学研究实绩之大略,甚至可以粗知清代学术的内涵、特点等。所以梁启超说:“札记实为治此学者所最必要,而欲知清儒治学次第及其得力处,固当于此求之。”顾炎武写作《日知录》,一年之中“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积30年之功才写成此书。古代学术札记多类此,是学者们在学术兴趣的驱动下潜心钻研、深造精诣而获得的成果。
古人学术札记多有新创之见、精粹之论,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比如乾嘉学术札记的训诂研究,其中很多微观的具体训释大都是精义妙论。清胡培翚说:“(乾嘉)有札记之书,所释非一经,每经不数条,顾较通释全经者时有创获。”清凌扬藻也有相近看法:“盖传注之文,全释一经,或不免敷衍以足篇目。杂家之言,偶举一义,大抵有所独得,乃特笔于书,说多可取。”可见,乾嘉学术札记所载者,多有作者在经义训诂上的创新自得之言,其价值有时甚至超过通释全经之书。
乾嘉札记的理论阐述也同样富有学术价值,如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集中反映了他的训诂理论,“其中批评前人望文生训和增字解经的弊病以及论经文假借各条,尤为明白割切,为研究训诂学和注释学者所不可不反复细读的重要文献”(郭在贻语)。严元照《娱亲雅言》:“《释诂》篇首训‘始’,篇末训‘死’,两端具矣。”梁玉绳《瞥记》:“《释训》自‘子子孙孙引无极’以下十六句,皆用韵语,如七言古诗。此训诂之创格也。”此类札记材料,昭揭了古代训诂著作的高妙精微之处,可谓独具只眼、识见洞达。
古代札记在形式上显得自由洒落、散漫无制。学术札记亦是如此,随意抒写,不事雕琢,更不措意于体系形式的建构,通常没有规整的结构框架和绵密的显性体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内在的思想理路。事实上,不少学术札记往往暗含隐性的知识体系。对一部学术札记或若于相类的学术札记进行总体性观照就会发现,尽管其中的论述文字显得零碎散杂,漫无统纪,但实际上往往是围绕特定的学术论题或论域来展开研讨的,彼此关联,暗含着立体化的、动态生成的隐性系统。比如,乾嘉时代众多学术札记中的训诂理论材料,零珠碎玑般地散见于各处,屏杂于考据性文字之中,缺乏独立的显性体系,但如果从论题或论域的视角进行宏观审视,整体把握和解读这些分散的碎片化理论材料,则知其中蕴含着相通的思想因素,潜藏着内在的知识构架及其逻辑秩序,有其隐性体系。
(摘编自曹海东《学术札记与中国古代学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札记在古人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很多学者常以札记来记载感悟、辑录见闻、考究原委。
B.以乾嘉学术札记的训诂研究为例,其中无论是微观的具体训释,还是宏观的理论探讨,多有精义妙论。
C.在《经义述闻•通说》中,王引之批评前人望文生训和增字解经的弊病并对经文假借进行了论述,值得反复研读。
D.作为一种文体,学术札记往往没有严谨而规整的显性结构,这与其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者不在意体系建构有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代在训诂研究上的成果,大多以札记形式呈现,这是从札记入手了解清代训诂学研究状况的重要前提。
B.关于经义训诂学的研究,乾嘉学术札记所记载的创新之言,其学术价值超过当时通释全经之书。
C.为了发现可能暗含在古代学术札记中的隐性知识体系,我们需要对一部学术札记或若干相类的学术札记进行总体观照。
D.学术札记是我国古代学术的重要载体,凝结着前人的学术精髓和学术智慧,可以为当今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清章学诚说:“札记者,读书练识,以自进于道之所有事也……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皆如雨珠落大海矣。”
B.元陶宗仪在外劳作,辍耕休息时则探究学问,并摘树叶记其所得,贮存于盎中,“如是者十载,遂累盎至十数”,后据此编成《辍耕录》。
C.郑复光《费隐与知录》通过问答形式普及了诸多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试图使人“见事之奇怪者如物理自然之常”。
D.王念孙针对“连语字”训诂望文生义与穿凿附会的现象,在其札记《读书杂志》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
4.有人说:“学术札记不仅承载着古人的学术成绩,还折射出先贤的治学精神。”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5.本文的引用论证很有特点,班级读书小组想写一篇该方面的读书札记。请根据文本内容,参照示例,在表格空白处填写“评论意见”。(6分)
读书札记(评论式)
文章名称 评论对象 评论意见
曹海东《学术札记与中国古代学术》 引用方式 示例:以直接引用为主,指明出处,保留原文的意义,体现了学术论文严谨性。
引用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史更新“死而复生” 刘流
赵连荣在尸首堆里找来找去,找了两个过儿,找不见他的儿子赵保中。猛然
间,尸首里边站起一个人来。
“啊!”这一家伙,把个老头子给吓得倒退了三步。
赵连荣使劲儿揉了揉眼,仔细这么一看:喝!好大的个头儿,足有一冒手高,赵连荣要看他,都得仰着脖儿。只见他膀扇儿有门扇这么宽,胳膊有小檩条儿那么粗,四方脸盘儿又红又黑,两只眼睛又圆又大。浓眉毛,高颧骨,高鼻梁,宽下巴,看样子也就是二十七八岁,可是长了有半寸多长的稀稀拉拉的连鬓胡髭。
他满脸都是灰尘,就象刚打砖窑里钻出来一样。在他的左眼窝儿下边有一个小洞,一条紫红的血线从里边流出来,顺着鼻窝儿流到嘴角儿,又流到脖子下头去。身上的衣服满是血浆泥土,已经看不清他穿的军装是什么颜色了。①他手里没了武器,紧紧地攥着两只象油锤一般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