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410字。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庸》慎独的前提是“道不可须臾离也”,也就是说在道面前人的言行都是敞开的,都是没有秘密的。《大学》讲究“正心”,心是知晓一切的,因而要诚恳。忏悔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在佛教徒的修行生活中无处不在,可见人在佛面前是无法隐瞒过错的。在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人在上帝面前是无法隐藏的。无论是中国儒家、佛教的忏悔还是西方的忏悔,都是因为人无法隐瞒过错,而选择了忏悔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显露。
对于过错的认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思想家会有所不同。如果认定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过错的产物,则人生来就有原罪,则人人需要忏悔自己的罪过,这样人才能成为神性的生命。《圣经》记载着亚当和夏娃吃禁果犯了罪的故事,人与神的关系破裂,个人找不到依存对象,丧失了秩序和确定性等绝对尺度,此即人之“原罪”状态。人们对罪的界定不再依据行为是否违背某种道德或价值准则,罪不再是人们羞于道德的一种取向,而具有一种宗教和存在的意义。在西方文化中,忏悔观由道德选择的价值上升为一种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辨精神。
相比于西方的忏悔意识,儒家和佛教对罪过的忏悔意识有所不同。中国文化中缺乏西方的宗教精神和“原罪感”,中国人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做到问心无愧就没有“犯罪”,更不必认罪,而人只需要为自己的过错忏悔。虽然中西方不同文化和不同思想家对过错的认知不同,但是忏悔的内容都是罪或过错,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忏悔的发生离不开内和外两种因素。外在的因素可以是一面镜子,其构成了忏悔的对象,因为把自己和对象相对照,而发现自己的过错、自己的不足。忏悔总是涉及谦卑。但是单纯的外在对象并不一定能造成忏悔,忏悔总是涉及内心的某种认识,涉及对自我的认识。一般来说,自我感知力强的人羞愧感强烈,乞求改过的忏悔意识也相对强烈。反之,自我感知力不强的人羞愧感相对较弱,忏悔意识也相对薄弱。但内外不是截然对立的,忏悔会导致自我谦卑感和对某种境况优越感的产生。
——支克蓉《中西方忏悔观再探》
材料二
对于俄罗斯文学来说,两个因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是爱,一个是罪。在俄罗斯大师的情感世界里,对人和万物的爱,也具有高于一切的意义。这是一种博大而深刻的爱。它因为跨越了一般爱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臻达宗教的境界。这种爱,我称为“圣爱”。有了圣爱的心灵,一个人常常是敏感、谦卑和痛苦的,因为,他不能容忍任何虚要的自大,也不能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心怀圣爱者是用悲悯的眼睛看一切的。他视别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甚至觉得他人的
1.对于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管中国还是西方,人因为无法隐瞒过错,所以必须选择忏悔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显露。
B.西方认为人生来就有原罪,所以人不管有没有违背道德或准则,都需要忏悔自己的罪过。
C.缺少自我感知力的人不会有羞耻感,也就不会有改过的忏悔意识,因此这种人不会忏悔。
D.东西方在忏悔意识上的最大差异在于二者对过错的认识完全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3分)
A.依据材料一,东方人没有“原罪感”,所以比西方人缺少忏悔意识。
B.依据材料二,聂赫留朵夫流出的“泪水”是“坏的泪水”,他并未真正忏悔。
C.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若无过错没必要有忏悔意识。
D.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忏悔可以带给人心理满足感。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举《中庸》《大学》《忏悔录》,论述东西方文化都认为过错无法隐瞒。
B.材料二作者提出“圣爱”观念,意在揭示俄罗斯文学忏悔意识产生的根源。
C.两则材料都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材料一东西对比,材料二中作品主人公对比。
D.两则材料都围绕“忏悔意识”展开,一个偏重文化观念,一个偏重文学表现。
4.材料二提到托尔斯泰作品中的“‘良心’的人物”,聂赫留朵夫是否属于这样的人物?请简要分析。(4分)
5.我们是否应该增强忏悔意识?请结合材料说明你的看法和理由。(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月记
(日本)中岛敦
李征,陇西人士,博学俊才,天宝末年以弱冠之年名登虎榜,补任江南尉。然自视清高,不肩厕身于贱吏之流,不久便辞官归乡,闭门作诗,自认为与其屈膝于恶俗不堪的大官面前,不如留诗名于百年之后。
不等扬名于世,生活日渐窘迫。李征焦躁不安起来,昔日俊朗风姿荡然无存。数年后,为妻儿衣食计,他只得又做了一地方小官,听令于已遥居高位的昔日同侪。他终日郁郁寡欢,原本就狂放不羁的秉性愈发难以自抑。一年后,他因公出差,夜宿汝水之畔,某日深夜,忽从床上跳起,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