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30个字。
阅读教学的“入”与“出”
莲都区碧湖中学 蓝海兴
莲都区平原中学 舒旭芬
[摘 要] 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应该是作者心灵历程的体现,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才能与作者进行对话;同时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还应该是编者从语文学习的角度选出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获得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 阅读教学 入与出
清人周济论创作时说:“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1]我认为阅读教学中也同样存在着“入”与“出”的问题。阅读教学中的“入”,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文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就是对文本及作者思想的某种沉浸、渗透和陶醉。阅读教学中的“出”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走出文本,自主对文本及作者思想地鉴赏和评价,也就是指学生对文本及作者地摆脱、超越和审视。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才能挖掘出文本价值,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阅读教学要做到“有进”与“有出”,教师必须明确关于教材中阅读教学文本的两个观念: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是作者蘸着心血而非用墨水写出的,作者当然无法轻易回避那些感触最深,震动最烈的事件和情绪;二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是编者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精心设计而非随意选出的,编者当然不得不考虑课堂教学后学生获得哪些语文素养。
从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的第一个观念看,阅读教学一定要深入文本内容的学习。深入文本内容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全面地完整地把握文章内容,努力使学生贴近文本贴近作者直至沉浸在文本与作者的思想中。“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阅读教学怎样寻求贴近文本贴近作者呢?
首先摸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始真。”[2] 也就是说作者为了体现某种思想,写作时就要围绕这种思想并沿着一定的思路选择和组织材料。阅读教学时尽可能的沿着作者的思路再现作者写作时的情境,就能贴近文本贴近作者。如《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恩师,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