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下)高三2月月考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3/16 8:15:0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4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100字。

  2023-2024学年(下)高三2月月考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全卷共四大题23小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新作物史”概念和框架由已故农史专家王思明教授提出。新作物史脱胎于传统作物史,这是它们之间的天然联系。由“作物史”而至“新作物史”,“新作物史”的研究又何以缘起?
  作物是被人类栽培而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作物史就是关于作物的历史,新作物史则涉及作物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研究。全球史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跨国视野、整体史观、互动观、跨学科研究方法等理念和跨文化、交互比较、大历史等研究视角,为新作物史研究提供了理论铺垫和方法借鉴。作物景观理念则为书写作物史提供了一种多维度、探索性的新框架手段。  同时,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动也催化了新作物史研究的兴起。
  新作物史理念的提出受到作物景观概念的启发。作物景观概念的英文是cropscape,由crop和scape组成,从landscape(地形、景观、风景)借鉴而来。不过,作物景观并非地理学、生态学意义上静止的概念,而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来审视和考察人类与作物景观之间关系的动态系统或过程集合,主要内容包括作物景观的细节构成、表现特征、演变规律、人类活动对于作物景观的作用以及作物景观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国际科学技术史学界现在对知识系统的流动性愈发感兴趣,重点是迁移以及由此产生的转变和侵占过程。作物作为由人类促成的生命形式,迫使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其物质性的具体细节——适应性、抗性,还有当作物以各种方式运动或引入某地时它们是如何影响传播、生长以及产生或丧失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物景观也可理解为作物文化集合,每一种作物都形成自己的景观史,如茶景观、小麦景观、棉花景观等。
  新作物史何以成其“新”?传统作物史有三“重”:首先,传统作物史重内史,强调关注作物史自身的独立发展,关心作物发展演进过程中的机制、逻辑和规律等问题,主张作物科学技术发展有其内在逻辑、规律,注重作物发展事实在历史进程中前后相继的联系,而并不看重社会经济因素对作物发展的影响。其次,传统作物史重脉络和线条,主要包括作物的起源、传播与发展三个阶段,植物的野生类型经过人工驯化成为栽培类型,即为作物,这个驯化、传播、分化和时空变化的链条是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最后,传统作物史重技术和生产,农业技术史和农业生产史长期以来都是农史研究的重心,作物的栽培、管理和收获几乎贯串农业生产的整个周期,于是相关生产技术便成为解析农业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过程和规律的钥匙或抓手。
  与之相对应,新作物史亦有三“重”:第一,新作物史重外史,强调作物史研究应更加关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背景和环境因素对作物发展的影响,认为这些外在因素也对作物发展的方向和速率产生重要影响,作物的发展变迁实际上是一个置身于相当复杂背景环境之中的历史过程。第二,新作物史重联系和互动,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转移甚至消解了农史研究的内史、外史之分,这种新范式给予稼(作物)与天、地、人“三才”之间的交互关系以更为深入的分析、诠释,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淡化农史的学科边界,大幅拓展农史研究领域,研究材料扩展到所有相关学科资料以及物质与非物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物是野生类型经过人工驯化而成为栽培类型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它本来就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B.作物景观并非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或过程的集合,人类社会的一切作物都有其景观史。
  C.传统作物史侧重农业技术史和农业生产史的研究梳理,但对作物栽培历史的演变研究缺乏联系性与持续性。
  D.新作物史为研究作物与天、地、人之间的交互关系确定研究新范式,突破了农史研究的“内”“外”界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球史的出现和作物景观概念的提出为新作物史的兴起提供了学理条件,可见某种新的研究范式的兴起往往离不开其相应的理论支持。
  B.本文阐释作物景观概念时举了例子,分析传统作物史与新作物史研究的不同点时作了对比,而论述传统作物史特点时则使用了比喻。
  C.综合文本内容可知,新作物史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征,体现了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多学科专业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
  D.传统作物史研究有诸多不足而难以满足新时代学术研究和社会实际的需求,作者倾向于摒弃传统作物史而倡导更具优势的新作物史。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概谈中国南方的两种稻作文化——山地稻作文化与低地稻作文化》从宏观角度将自1万年前诞生以来至今的南方稻作文化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B.为了展示农作物对历史更丰富的贡献及其更复杂的时间性,描摹一条走向当代全球粮食系统的纯净进化路线,白馥兰教授提出了“作物景观”概念。
  C.学者李昕升著《中国南瓜史》,系统探讨了南瓜的起源与传播、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D.《域外作物在中国:传播与驯化中的政治融入与文化融合》指出,某些外来作物以其特性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国人某些精神气质。
  4.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图1新作物史研究的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4分)
  5.如何推进我国的新作物史研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平江后街考(节选)
  范小青
  我又双叒叕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这部新长篇叫《平江后街考》。快要大功告成了。满心欢喜。
  这个小说的名字,看起来不像一部小说是吧?何况你们知道,有关苏州地域文化的考古书籍十分的多呀,多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出不来的。《宋平江城防考》《吴门表隐》《百城烟水》《清嘉录》《吴地记》《吴越春秋》等等,就连苏州的一条街,都有一本古书与它相配:比如山塘街,就有一本《桐桥倚棹录》;比如一条平江路,就编出一本《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