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2024年高考适应性测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680字。
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2024年高考适应性测试一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但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性格、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
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贫穷和饥饿,但是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看出,敦煌文化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
敦煌文化中还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通过对“此岸世界”的肯定和重视替代对“彼岸世界”的幻想,凸显人自身的现实感和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盛。敦煌文化并不是敦煌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等的简单相加,它融合、吸收各种文化的营养,成为“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整体。它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具有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
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在新时代,创新敦煌文化研究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
材料二:
敦煌学已经拥有百余年的历史,藏经洞文献几乎全部公布,敦煌石窟的图像也大量数字化展示,敦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敦煌学的有些研究课题没有新意,甚至有不少重复劳动的所谓“成果”。因此,面对学术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应探讨敦煌学研究能够提出什么新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肯定了我国敦煌学研究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指出了当前研究的缺憾和不足。
B.材料一认为敦煌文化没有受到外部自然环境、社会变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敦煌偏居一隅。
C.材料二认为,敦煌文书资料中原始性、边缘性、民间性的材料是观察一个时代历史的最好材料,具有极高的价值。
D.材料二指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文献资料,涉及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比敦煌石窟壁画更具有学术价值。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不属于敦煌学研究新方法的一项是( )
A.利用敦煌资料中记载的有关“玄武门之变”的人物和事件对史实进行补缺
B.依照敦煌原始公私文书以编年体方式撰写敦煌地方政权“归义军”的历史
C.与不同系统的《佛名经》对比,厘清一些千佛图像和榜题的归属系统
D.在整理敦煌写本文献时引入语言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学科理论方法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阐述敦煌文化特点时,既有结合地理位置、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的事理论证,又有举例论证。
B.材料一“敦者,大也;煌者,盛也”“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引用增添了论证语言的文化韵味。
C.材料二开宗明义,指出敦煌学需要研究新问题与新方法,接着从历史学、文献学、美术史等角度进行阐释。
D.材料二的第二段先破后立,在指出按照传统学术方法对敦煌文书材料进行研究的危害后,提出了新主张。
4.敦煌文化有哪些独特性?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5.新时代敦煌学应进行哪些方面的创新研究?请结合两则材料提出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兰吾妻
乔叶
奶奶说她自己是文盲,我原本是信的。直到在村小上了学,才发现她也能识些字。有一次,我在写天字,写得马虎,那一撇便往上顶破了横。她路过时看了一眼便站住问,你写的这是个啥。我说是天。她说我看像是夫。我说就是天。她说天字出头就是夫,我不耐烦地说夫什么夫,她说丈夫的夫。我翻眼看她,她却突然红了脸,疾步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