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9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3/23 8:19:1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5 总计:5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8870字。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尺牍,本义为一尺长的木简,作为早期书写材料,最先泛指书写在尺牍上的所有文字,后来逐渐演变为书信的别称。到了宋代,尺牍在书信的泛称之外,又收缩意义范围,特指一类私密随意的专门书信。许多书信研究论著对尺牍含义的历史演变和文体属性认识不够清晰。如付梅《北宋尺牍研究》认为:“随着文体发展的完善,尺牍内容范围日益收缩而至于成为私人往来书简的统称。”实际上,尺牍的文体内涵与私人往来书简仍有不同,需要细加辨析。
  尺牍在宋代逐渐从“书”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一种专门的书信亚文体。“尺牍”与“书”的不同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当代研究者更明确了二者的区别。浅见洋二从“公”与“私”的视角来看待“书”与“尺牍”的分离,“书”偏指公开性的书简,而“尺牍”更倾向于私人性、私密性的书简。艾朗诺则从正式与非正式的角度来看待“书”与“尺牍”的不同。朱迎平更具体地分析了“书”与“尺牍”的区别:“‘书’多用来阐述观点、表明立场,往往用于正式的场合;‘尺牍’则篇幅短小,使用随意灵活,常用于朋友间的日常交往。”
  尺牍从“书”中分离出来后,便有了专属的含义和特征。简而言之,“尺牍”特指宋代士人交往中私密性的、非正式的书信,这类书信往往施于亲友之间,多谈日常琐事,极具生活气息,以平常语言书之,行文散漫,但往往涉笔成趣,颇见性灵,故为后世所重。钱锺书曾赞赏唐宋以来在笔记、书牍中相沿不绝的“自由自在的家常体”文字,又以桐城派认为“古文”要避免“尺牍气”来反证尺牍与古文的不同。宋代产生了一批尺牍大家,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他们的尺牍作品为后世提供了格式与典范。在他们的影响下,元明清三代涌现出一大批尺牍作家及尺牍专集。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也受到宋人尺牍的启发。现代散文主张言、文合一,特重个性的真实流露,对尺牍青睐有加。周作人反复研读古人尺牍,欣赏宋人尺牍之个性自然、文情俱胜,反对古文的造作,推崇苏黄尺牍,用宋人尺牍为新文学张目,他本人的尺牍写作也成绩斐然。可见,在中国新文学的发端发展过程中,宋人尺牍的影响不容忽视。
  (摘编自李贵、张灵慧《论宋代书信体类的消长与创新》)
  材料二:
  宋人尺牍突出的成就是文学性的提升,首先表现在尺牍应用功能分化。宋代以前尺牍概念广及一切公私书函,应用性是其首要功能。宋人将尺牍文体礼仪通用的应用功能分入启、状之中,尺牍就从虚文客套中解放出来,专门用以知己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的作者认为,从文体上看,宋代尺牍与一般的私人往来书简有所不同,他对付梅著作中的相关说法并不认可。
  B. 浅见洋二、艾朗诺和朱迎平都认为“尺牍”与“书”是两种不同 文体,他们三人都明确地对二者进行了区分。
  C. 钱锺书对唐宋之后“自由自在的家常体”文字表示赞赏,但他认为桐城派作为古文流派,则不应沾染“尺牍气”。
  D. 一代文宗欧阳修对尺牍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也在于他的思想理念和创作实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同的历史时期,尺牍的意义和功能有所不同,宋以前意义宽泛,注重应用性,宋代时表现出私人化和文学化特点。
  B. 后世学者看重宋人尺牍,主要是因为这类书信生活气息浓厚,文学价值较高,行文风格、笔下情趣都有可观之处等。
  C. 如果宋人没能将礼仪通用的应用功能从尺牍中分化出去,尺牍就无法传情达意,其文学价值与艺术性便无从谈起。
  D. 尺牍在宋代数量较多,内容空前丰富,这一方面得益于当时的社会条件,也与大批文人大家自觉参与创作有关。
  3. 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摘取宋代书信体类中的尺牍作为论述对象,以尺牍的文体特征为基础,主要论述尺牍在宋代的演变过程。
  B. 材料二围绕尺牍的文学性这一话题,以背景分析引出话题,再从两个维度进行阐述,最后总结,文章条理清晰。
  C. 两则材料虽然论述重点不同,但均以尺牍为对象,且都采用立论的方式,引用、举例的论证方法,具有诸多共同点。
  D. 作为研究古代文化 文章,两则材料都引述了一些现当代学者的观点,起到佐证文章观点、丰富文章内容的作用。
  4.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宋人尺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5. 下面是苏轼的一则题为《与彦正判官》的尺牍,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其文学性特征。
  古琴当与响泉、韵磬①并为当世之宝,而铿金瑟瑟,遂蒙辍惠②,报赐之间,赧汗不已。又不敢远逆来意,谨当传示子孙,永以为好也。然某素不解弹,适纪老枉道见过③,令其侍者快作数曲,拂历铿然,正如若人之语也。试以一偈④问之:“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录以奉呈,以发千里一笑也。寄惠佳纸、名葬,重烦厚意,一一捧领讫,感怍不已。适有少冗,书不周谨。
  [注]①响泉、韵磬:均为古琴之名。②辍惠:割舍心爱之物以赠人。③枉道见过:绕道拜访。④偈:佛经中的唱词。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但他认为桐城派作为古文流派,则不应沾染‘尺牍气’”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三段“钱锺书曾赞赏唐宋以来在笔记、书牍中相沿不绝的‘自由自在的家常体’文字,又以桐城派认为‘古文’要避免‘尺牍气’来反证尺牍与古文的不同”可知,原文的意思是桐城派认为“古文”要避免“尺牍气”,而不是钱锺书这样认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尺牍就无法传情达意,其文学价值与艺术性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
  萧红
  夏天和秋天,桥下的积水和水沟一般平了。“黄良子,黄良子……孩子哭啦!”
  也许是夜晚,也许是早晨,桥头上喊着这样的声音。久了,住在桥头的人家都听惯了,听熟了。“黄良子,孩子要吃奶啦!黄良子……”
  月亮完全沉没下去,只有天西最后的一颗星还在挂着。从桥东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