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教研联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9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3/23 8:23:0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430字。

  河南省郑州市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教研联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文明“互鉴”,即在尊重文明多样性、道路多样化和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也就是,在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把异于本民族的文明作为镜鉴和参照,从中察照、见识、领悟、理解、借鉴异族文明可资借鉴的概念,以派生、补充本民族文明的缺失、缺憾,进而丰富、拓展本民族文明核心概念的内涵。
  文明“互鉴”往往都是积极主动的,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主动接受型。所谓主动接受,是基于自身的困惑而又从所接受的事物概念蕴涵中获得了启示。譬如法国哲学家、戏剧家萨特在《一种情境剧》一书中,探讨了1955年6月他在巴黎莎拉•伯恩哈特剧院观看中国艺术代表团首演的《三岔口》《雁荡山》等京剧剧目时所受到的启示,发现了西方写实主义话剧艺术所缺乏的“暗示”美学原则。萨特对中国戏曲艺术“暗示”美学特征的阐释,又反过来给予中国戏曲艺术家和研究者重要的互鉴启迪意义。
  二是主动输出型。所谓主动输出,是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而积极地对外推介核心价值概念。譬如张彭春曾主动向苏联艺术家推介“中国戏剧之完全姿势化”的审美特性,就是中西跨文化戏曲研究中文明“互鉴”的重要范例。当年苏联有关梅兰芳和中国戏曲艺术的评论,主要观点都受到张彭春《中国舞台艺术纵横谈》这篇文章及相关报告的影响。其中,“姿势”这一概念就出自这篇文章。如维•伊文说:“中国戏剧里动作的艺术——姿势、舞蹈、杂技、杂耍——起着重要作用。”又说:“双手在动作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每个姿势都有具体的、永远确切的含义。手指动作的一整套变化可供艺术家描述任何客体或心理状态。这些手势已远非最初的造型姿势,它们一系列的组合呈现出的是优美的表演。这是汉字的姿势。”
  很显然,苏联学者在异域视野评价中国戏曲表演时积极回应与阐发了“姿势”这个概念,这使张彭春意识到可以更加主动地向苏联及欧洲戏剧界推介它。
  三是主动呼应型。所谓主动呼应,是基于超时空的知音共鸣,以所呼应的异国概念拓展丰富本民族文化概念的内涵。譬如阿甲继20世纪60年代初黄佐临关注布莱希特之后,深入回应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并阐释创建了中国戏曲“间离”理论。1935年,布莱希特仅在莫斯科看了一次梅兰芳的表演后,就极其敏锐地写了一系列评述中国戏曲艺术美学特征的文章,其中,1936年发表的《中国表演中的间离效果》一文最为重要。布莱希特观察发现,“中国演员在表演时绝不是迷失于幻觉中。他在任何时刻都可以被中断……在中断之后,他会从被中断的地方继续他的表演”。阿甲1980年8月在仔细阅读研究了布莱希特的《中国表演中的间离效果》一文后,极具创见地说:“布氏的戏剧观,在‘间离效果’这一点,和中国戏曲的表现方法原则上一致。”阿甲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美学理论的回应和阐发无疑也印证了这一点。毫无疑问,这是中外戏剧史上又一个在文明互鉴中,深化对中国戏曲表演美学的思考、并构想出中国戏曲“间离”美学理论框架的成功范例。
  (节选自邹元江《文明“互鉴”与概念“置换”——以戏曲表演美学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艺术实践广涉戏剧、诗歌和小说等多个领域,尤其是他创立的史诗剧(叙述体)戏剧理论,对世界剧坛的改革和戏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纵观以往的很多研究,大多是侧重于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与借鉴意义,忽略了中国艺术对其艺术理论与创作的影响。但是不难发现,不论是在其戏剧理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明“互鉴”就是以本民族的文明为主体,以异族文明为辅助的共同提高的发展模式。
  B.中国艺术对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和艺术实践都有重要影响,其理论也反哺了中国艺术。
  C.布莱希特将梅兰芳陌生化表演方式上升到理论高度,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戏剧创作实践。
  D.一般地,西方戏剧总是靠剧情的发展和对话交代人物身份,但《高加索灰阑记》例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动接受型的文明“互鉴”是因为所接受的事物概念蕴涵能有效解决自身的困惑,并且反向启迪所接受的事物。
  B.对本民族文化自信而积极向外推介核心价值构成了主动输出型文明“互鉴”,若对方没有积极回应则无法完成。
  C.维•伊文对中国戏剧里“姿势”的阐述源于张彭春向苏联艺术家的推介,尤其是戏剧动作中的手势更具有中国化。
  D.《四川好人》的序幕采用了中国戏剧传统的“自报家门”的方式交代人物身份,讲述中华经典《庄子》中的故事。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主动呼应型”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北朝佛像上犍陀罗风格衣褶,维米尔画中的中国瓷盘,洛可可绘画的中国风景。
  B.我国已设立550余所孔子学院,致力于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
  C.2015年,国家大剧院原创舞剧《马可•波罗》应邀赴意大利中部、南部巡演。
  D.17世纪,欧洲宫廷艺术对我国明清瓷器、漆器、屏风等工艺美术风格的模仿。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统计图表彰显了文化自信。        B.文化输出与西方霸权抗衡。
  C.中华文化被外国主动吸纳。        D.传统文化影响力与日俱增。
  5.哪些措施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互鉴”?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京的秋天
  陈年喜
  我曾在北京稀稀疏疏地生活过两年时间,在顺义区李天路,在朝阳区管庄至金盏乡温榆河的漫长城郊线上,度过了两个秋天。对于一个已入中年的生命来说,这也是时间与命运的双重刻痕。
  2015年夏天的某个下午,天气异常燥热,我百无聊赖地坐在老家门前的核桃树下纳凉。这是一棵衰老的核桃树,已多年很少结果,但枝叶在夏季里依然茂盛。头顶的树杈上有一只蝉,它叫一阵,停一阵,毫无规律地停停歇歇。这时,突然接到来自北京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