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280字。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需要实现碳零排放的目标,原因很简单。温室气体捕获热量,导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温室气体越多,地球表面温度的上升幅度越大,一旦进入大气,温室气体就会存留很长时间。今天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万年之后仍会存留大约20%。
我们持续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碳,这个世界却不再变热——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地球温度越高,人类的生存越艰难,因而很难再谈人类的繁荣发展。对于某一给定幅度的温度上升、所造成的破坏,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对此表示担忧。而且,温室气体会长期留存在大气中,所以即便实现了碳零排放的目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地球还是会处于暖化状态。超然客公众号
我承认,使用“0”是不准确的。我应该把我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在前工业化时代,也就是在18世纪中期以前,地球上的碳循环可能处于大体平衡的状态——植物和其他物体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同全球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基本相当。
但自18世纪中期起,我们开始燃烧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由储藏在地下的碳构成的,这得益于远古时代死去的植物:经过数百万年的压缩和演化,它们转变成石油、煤或天然气。当我们把这些燃料从地下挖出来燃烧使用时,我们排放了额外的碳,增加了大气中的碳总量。
通过完全放弃化石燃料,或停止其他所有会产生温室气体的活动(比如生产水泥、使用肥料或燃气电厂的甲烷泄漏),达到碳零排放的目标,并不现实,而且没有可行的路径。相反,极有可能的情况是,在“零碳”的未来,我们仍然会排放一定量的碳,但我们有办法消除它。
换言之,这里所说的实现“0”的目标并不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会捕获热量导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而且会长期留存于大气中。
B.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大气中碳总量增加,因而当前人类应该完全放弃使用化石燃料。
C.实现碳零排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目标,对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家园很重要。
D.“打开排水阀,让水流出去”在文中指人们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一说法生动形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比尔•盖茨看来,实现了99%的减排和实现了50%的减排一样,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依然会给地球带来灾难。
B.如果人类碳排放量与植物和其他物体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当,那么大气中的碳总量就会降低,从而遏制地球温度上升。
C.人们使用“平均数字”来表述地球上升的温度,会让人们形成错误的认知,因此,研究大气温度时不能使用“平均数字”。
D.全球温度的小幅度变化会对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作者以历史上的冰河时代和恐龙时代(中生代)为例来证明这一点。
3.下列对文中有关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净负排放”指的是人类消除的二氧化碳量超过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B.“二氧化碳当量”是大多数人用于表述温室气体的单一度量单位。
C.“近净零排放”意味着人类无法真正做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D.“温室气体”是指会导致大气温度上升的气体,不仅仅指二氧化碳。
4.根据文本内容,下列选项对上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温室气体持续不断地大幅增加,地球温度会越来越高。
B.减少排放温室气体,地球温度上升的趋势就会减缓。
C.消除的碳超过排放的碳,地球温度上升不会超过1℃。
D.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与大气温度成正相关关系。
5.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请根据原文内容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药引
聂鑫森
正是江南三月,天阴阴的,细雨霏霏。
市中医院名医池北鸥,乘出租车,直奔副市长的家。
副市长杜心宇的妻子清早打电话来说,请池北鸥老先生务必出个急诊,并会派车来接。池北鸥说:“不必派车,我自个儿来!”
杜心宇管的是城市基本建设,修环城公路,开辟沿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