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2650字。
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所有病原体中,病毒是人类的大敌之一。当凶悍的病毒侵入人体时,人体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启动免疫系统进行顽强的抵抗。然而,当首次面对陌生而强大的病毒时,免疫系统有时也会感到无力。若再次遭遇同样的病毒,免疫系统便能凭借记忆,迅速组织防御,使人体恢复健康。
因此,为了辅助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毒入侵,科学家们研发出了疫苗。这些疫苗,包括死病毒、半死不活的病毒、病毒蛋白质外壳等物质,注射入人体后,让人体误认为是真实的病毒入侵,从而激发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这样,当真正的病毒来袭时,抗体就能迅速发挥作用,减轻人体感染的症状。
尽管早在18世纪末人类就开始使用疫苗,但科学家们并未停止探索新的疫苗制造方式。传统的疫苗制造方式是先培养病毒,然后进行灭活、减毒或破碎处理,疫苗生产需要大规模细胞培养。这一资源密集型过程限制了快速生产疫苗以应对疫情暴发和大流行的可能性。因此,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试图开发独立于细胞培养的疫苗技术,但这具有一定挑战性。
20世纪80年代,人们引入了一种无需细胞培养就能产生mRNA的有效方法,称为体外转录。mRNA(messenger RNA,又译“信使RNA”)负责指导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在将DNA信息传递给蛋白质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它的任务是将DNA的遗传信息传递到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机器中。没有mRNA,遗传编码就无法运作,蛋白质便无法合成,人体机能将无法维持。体外转录出现后,将mRNA技术用于疫苗和治疗的想法也开始兴起,但体外转录的mRNA不稳定,需要开发复杂的载体脂质系统RNA会引起炎症反应。
2023年10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匈牙利科学家卡塔林•卡里科和美国科学家德鲁•韦斯曼,这两位获奖者关于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使开发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mRNA疫苗成为可能。mRNA疫苗的制造,无需培养病毒,只需先制造出含有病毒遗传信息的mRNA,然后将这些mRNA注射到人体内。它们利用人体细胞中的物质合成病毒蛋白质,从而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他们的突破性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mRNA如何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理解,为新冠疫苗的开发贡献了“加速度”。
(取材于张佳欣等的文章)
材料二
1997年,卡塔林•卡里科和德鲁•韦斯曼开始重点研究不同RNA类型如何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他们在合作中发现,mRNA携带的遗传信息不仅有四种碱基,还包括多种多样的化学修饰。哺乳动物细胞RNA中的天然碱基经常被化学修饰,而科学家在实验中制造的体外转录的mRNA则不然。实验室制造的mRNA与动物体内的mRNA在碱基结构上存在微小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免疫系统对外来 mRNA产生强烈排斥的原因。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卡里科和韦斯曼发现,用化学修饰的方法调整mRNA的构造,可以降低免疫系统的排斥反应。具体而言,他们利用一些酶的作用,改变了mRNA碱基上的一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所有病原体中,对人类生命健康威胁最大的是病毒。
B.直至18世纪末,科学家们才开始探索疫苗的制造方式。
C.体外转录的mRNA无需细胞培养,但也存在明显不足。
D.mRNA可帮助DNA传递信息,加速细胞内蛋白质合成。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碱基修饰的mRNA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的免疫反应。
B.mRNA技术路线用于研发疫苗,可以明显缩短研发周期。
C.mRNA技术用于疫苗开发灵活性较好,还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D.mRNA疫苗可以使人体细胞中自动产生突变蛋白,消灭癌细胞。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疫苗能够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产生抗体,以抵御病毒的感染。
B.两位诺奖得主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mRNA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C.碱基修饰是减少mRNA炎症反应的关键,还可以显著增加蛋白质产量。
D.科学家掌握正确的基因指令,是成功开发针对多种病毒的疫苗的前提。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疫苗需大规模细胞培养,在规模性、时效性方面存在局限。
B.在发现碱基修饰前,mRNA技术难以用于大批量生产有效疫苗。
C.因人体内碱基结构有差异,免疫系统会对外来mRNA产生排斥。
D. mRNA疫苗的出现,未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癌症的治愈率。
5.诺贝尔奖委员会官网报道称,20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通过他们对mRNA碱基修饰重要性的基础性发现,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关键贡献。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这些“关键贡献”。(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务本
①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故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乱也,未有如此而不亡也。
②夫详于小事而察于近物者,谓耳听乎丝竹歌谣之和,目视乎雕琢采色之章,口给乎辩慧切对之辞,心通乎短言小说【1】之文,手习乎射御书数之巧,体骛乎俯仰折旋之容。凡此数者,观之足以尽人之心,学之足以动人之志,且先王之末数也,非有小才小智,则亦不能为也。是故能为之者,莫不自悦乎其事,而无取于人,以人皆不能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