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2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3/29 17:53:5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6 总计: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37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完卷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时长江流域土壤黏结,以木石器及初级金属器开垦不易,故先夏及夏、商、周时期农耕经济总体上要落后于黄河流域。晚周至秦汉,黄河流域的开发蓬勃而起,奠定了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黄河流域的西安、洛阳、开封一线,是历代王朝都城的首选之地,也是历代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体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儒家文化和法家文化以及代表中华文化元典的“四书”“五经”,最早的成熟文字的使用,大都产生于黄河流域。
  汉唐时期,北方因为战乱三次大规模向长江流域移民迁徙,加快了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唐代“自至德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长江流域的人口因此迅速增加,经济也逐渐超越北方。随着金属(尤其是铁器)农具与牛耕普及,唐代后期,江东人民改进笨重的直辕犁为曲辕犁(江东犁),大大提高了水稻耕作效率,长江流域得以大规模开辟和熟化,其优越的水热条件渐次得以发挥,演进为物产丰富、人文兴盛的地区。从隋唐到宋元明清,长江下游及长江中游相继成为粮米、布帛和国家税赋的主要供应地。唐代有“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之说,南宋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谣,明清更流行“湖广熟,天下足”之谚,这表明长江流域的发展从下游向中游挺进的轨迹。
  梁启超先生言:“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多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张正明先生曾对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不同特点进行总结:就代表性的始祖来说,南炎北黄;就象征性的灵物来说,南凤北龙;就学术的主流来说,南道北儒;就艺术的表率来说,南《骚》北《诗》;就艺术的风格来说,南奇北正。
  “江河互济”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古文明的明显标识。如日本学者伊藤道治称中国早期文明为东方式的“两河文明”。英国学者赫•乔•韦尔斯认为,“中国的文明有南北两个渊源,公元前2000年见于史册的中国文明乃是南北文化之间长期冲突、混合、交流的结果”。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受黄河和长江的影响最为显著:“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舞台也”。
  南北(长江、黄河)文化差异性和竞争性的存在,使中华文化因南北文化流通互鉴而拥有了轴心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华文化历来是由北南二元耦合的,北方以黄河文化为标识,南方以长江文化为表率。冯天瑜、张正明等学者称中华文化是“江河互济、二元耦合”的文明系统,且正如冯天瑜先生所言:“回望古史,黄河流域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发育居功至伟,而长江流域依凭巨大潜力,自晚周急起直追,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与北方之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羌文化并耀千秋。”
  正是以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内在差异性为基础形成的文化循环流动,在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前支撑了东亚同一文化系统的内部大循环,建构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张力。
  除了“江河互济”的特征外,中华文化的另一大特征就是瑷珲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夏及夏、商、周时期长江流域的农耕经济全面落后于黄河流域,是因为该流域土壤黏结,不易开发。
  B. 黄河流域孕育了轴心文明,诞生了政治文化中心西安、洛阳、开封,在发育中华文化方面,居功至伟。
  C. 从汉唐到元明清,随着人口增加、金属工具普及、牛耕技术进步,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超越黄河流域。
  D. 以“泰伯奔吴”为标志,不难看出长江流域文化是由黄河流域文化流播而形成的,之后与它并耀千秋。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晚周到秦汉,黄河流域农耕经济已经很发达;汉唐元明清,长江流域物产丰富、人文兴盛。南北经济奠定了中华文化 轴心时代。
  B. “中国早期文明为东方式的‘两河文明’”,仅就亚洲东西部文明发展的区域都有两条河流而言,而“东方式”这一限制表明其实有区别。
  C. 同样使用木石器及初级金属器,长江流域“不易开垦”;而黄河流域却“开发蓬勃而起”,这说明黄河流域土壤疏松,相对容易开垦。
  D. 中华民族有幸拥有了黄河与长江,拥有了由它们所构成的超过300万平方公里流域的战略回旋空间,避免了文脉传承中断,文明发展中辍。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所论述观点的一项是(   )
  A. 随着气候变冷,黄河流域变得越来越寒冷、干燥,而长江流域逐渐变得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适合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的栽种。
  B. 黄河流域大范围覆盖着厚层黄土,结构疏松,肥力很高;距今3000多年前气候又转为温暖,茂盛植物形成一层黑土,有利耕植。
  C. 梁启超说:北方都城“其规模常宏远,其局势常壮阔,其气魄常磅礴英鸷”;南方都城“其规模常绮丽,其局势常清隐,其气魄常文弱”。
  D. 张正明说: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黄河流域所起的作用大致呈递减趋势,长江流域的作用大致呈递增趋势。
  4. 作者怎样阐述“江河互济”?
  5. 作者阐述了“瑗珲—腾冲线和西域—东南线的对角线交叉”运动怎样的特点?请根据文本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是因为该流域土壤黏结,不易开发”错。以偏概全,原文还有“木石器及初级金属器开垦不易”,也就是开发工具的原因。且原文用词“总体上”,选项改为了“全面”,表述的意思发生了改变。
  C.“随着人口增加、金属工具普及、牛耕技术进步”错。根据原文“‘自至德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长江流域的人口因此迅速增加,经济也逐渐超越北方”可知,长江流域人口迅速增加后,经济就逐渐超越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文化是由黄河流域文化流播而形成的”错。根据原文“以‘泰伯奔吴’为标志,黄河文化的因素从陕西即黄河流域的上游,流播到长江中下游的太湖流域,开启了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交流和流动的‘对角线’”可知,黄河流域文化的因素开启了黄河和长江两种文化的交流和流动,而不是它的流播形成长江流域的文化,长江文化本来就有。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伊芙琳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她坐在窗旁,望着暮色侵占街道。她的头靠在窗帘上,鼻子里是沾着灰尘的印花棉布的气味。她累了。
  街上行人稀少,从尽头一座房子出来的那个男人正路过这里往家走,她听得见橐橐的脚步声。以前那里曾是片空地,晚上他们常和别家的孩子在那玩。后来一位从贝尔法斯特来的人买了那片地,盖了房子——不是他们那种褐色的小房子,而是明亮的砖房,带有闪闪发光的屋顶。以前,这条街上的孩子们常在那块空地上一起游戏——有迪因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