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020字。
漳州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乐”这一概念产生于北宋。大约从公元1060年到1100年40余年间,文人士大夫群体滋长起了对一种“精神愉悦”的肯定、颂扬与培育,这种精神愉悦被命名为“清乐”。“清乐”一词所指称的那种审美愉悦,说明宋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正在进行一种非功利的、纯粹的审美活动,通过“清”与“乐”前所未有的结合,宋人将审美愉悦和其他可能包含有功利目的的“乐”明晰地区分开来。
清乐之所以是审美愉悦,主要在于它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这种精神愉悦在中国文化中有其久远的历史渊源。《诗经》的《卫风•考槃》描述了一种隐逸之士的独乐状态:“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诗经》最初的阐释者们将“考”释为“成”,而将“槃”释为“乐”,从而让这首诗成为隐逸生活中精神愉悦状态的颂歌。到仁哲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中至少还有三种愉悦可以被归为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第一是孔颜之乐;第二是舞雩之乐;第三是观化之乐。
孔颜之乐源于孔门弟子颜回在安贫乐道的生活中所体现出的精神状态——“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贫寒的生活中颜回的精神却处在一种愉悦之中,这是为什么?颜回所乐何事?宋明理学关于孔颜之乐的阐释大概可以整理出这样一个线条:乐的起点是“道”,孔颜之乐,是在“乐道”的基础上“安仁与安贫”,在安仁与安贫的基础上心泰,在心泰的基础上达到心诚,在心诚的基础上能“循理”,通过“循理”而达到与万物一体,顺生随性,在这个状态中获得心灵的愉悦。这种愉悦具有一种非功利性,或者说,它不是来自功利性的满足,而是来自心灵沉浸于精神世界时的自得与自乐。这种由“诚”与“泰”决定的泰然任之的心灵状态,以及物各得其所的和谐感与自由感,成为孔颜之乐的本源。舞雩之乐源于《论语•先进》中所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曾点给出的他的人生理想,而孔夫子非常认同—“吾与点也”!在舞雩之中有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可以理解为一种“诗意生存”,是以自由与充实的面貌展现出的人的生存。“人欲尽处,天理流行”,按朱熹的阐释,舞雩之乐本质上是一种非功利、无目的、有形上价值的精神性的愉悦,这种愉悦在宋代士人阶层被普遍接受。舞雩之乐,可以说是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第三种乐是观化之乐,是道家思想所倡导的一种精神愉悦。“道”处在生生化化的过程中,直观这种生化过程,会获得精神愉悦;自然也处在这种生化过程中,对自然之生化的直观也可以获得愉悦。在观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心灵上与道为一,与自然为一的状态,可以让心灵处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道家哲学,特别是庄子学说,很在意这种愉悦。《庄子•至乐》有“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通过观化与入化,庄子甚至可以超越生死之情。这种观化之乐,小可以在观鱼、草等微物中获得,大可以在观山、观海中获得,还可以在观历史之兴衰中获得。
与孔颜之乐比,清乐和孔颜之乐有同样的非功利性与精神性,但差异在于,孔颜之乐侧重道德愉悦,它所带来的愉悦与求道的执着与坚定有关,与内心中的守一、执着有关,孔颜之乐中包含着庄敬之情,有目的,而清乐是无目的性的自由愉悦。舞雩之乐中所体现出的身心状态,似乎是清乐想要达到的效果,而舞雩之乐相比于清乐,虽然同样强调心灵的自由状态,但是舞雩之乐被赋予了更价值化的内涵。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万物遂其性”,这意味着舞雩与万物存在的合目的性有关,通过感悟到万物的合目的性而获得的,也与个体精神的理想有关。而清乐更偏重自由,更轻松一些,是通过参与外物的“玩”而获得的,与合目的性无关,与理想的实现无关,它是通过“游”“戏”“玩”而获得的愉悦,缺乏舞雩之乐的庄严感,但更多自由感。因此,清乐才更接近现代人所说的“审美愉悦”,观化之乐最接近清乐,但清乐不仅仅观化,还观“物”之自在、自得,清乐相比于观化之乐,多一些超然之乐。而且,观化之乐将愉悦的源头收缩在对自然之“化”的观,这实际上缩小了愉悦的范畴。综上,清乐作为一种精神愉悦,是非功利性的,是无目的性的,是纯粹的自由愉悦。
(摘编自刘旭光《清乐:中国古代审美愉悦的标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乐”这一概念与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活动相关,他们对一种“精神愉悦”的肯定、颂扬与培育让“清乐”进入人们视野。
B. 在探讨孔颜之乐时,宋明理学认为“乐道”构成了“安仁与安贫”的基础;心灵沉浸于精神世界,顺生随性,并由此获得心灵的愉悦。
C. 在朱熹看来,舞雩之乐具有非功利、无目的、有形上价值的精神性的特质,是一种以自由与充实的面貌去展现出的人的“诗意生存”。
D. 浪漫的舞雩之乐表现出曾点所希望的心灵的自由状态,寄予了其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得到了孔子的肯定,但其具有明显的合目的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人从功利的角度去明晰地区分“清乐”一词的内涵,意味着中国古人对于审美愉悦之特性的认识,已经从观念自觉走到了实践自觉。
B. 从《诗经》的《卫风•考槃》所描述的隐逸之士的独乐状态来看,中国人最迟在周朝的时候就开始以诗歌来表达对精神愉悦的颂歌。
C. 道家所提倡的观化之乐,并不局限于直观生生化化过程中的“道”获得愉悦,在他们看来,观世界万事万物同样可以获得精神愉悦。
D. 虽然都能产生精神愉悦,但观化之乐与非功利、无目的、有形上价值的舞雩之乐不同,它很在意在观化的过程中“道”的获得。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三段中“观化之乐”观点的一项是( )
A.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刘禹锡《始闻秋风》)
B.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程颢《秋日偶成》)
C.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范成大《州宅堂前荷花》)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相关诗句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咏贫士》中的“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表达自己坚守前人安守贫贱之道,体现的是孔颜之乐。
B. 苏轼《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的“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中,写溪边祈雨舞蹈的民风,表现的是舞雩之乐。
C. 程颢《存日偶成》中的“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以人们说他忙里偷闲强学少年来写自己春日郊游的快乐,表现的是清乐。
D. 于谦《观书》中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把陪伴自己的书籍看作多年的朋友,表达对读书的喜爱,表现的是观化之乐。
5. 清乐与孔颜之乐,舞雩之乐和观化之乐这三种“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在朱熹看来”错误。由原文“舞雩之乐源于……在舞雩之中有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可以理解为一种‘诗意生存’,是以自由与充实的面貌展现出的人的生存”可知,“是一种以自由与充实的面貌去展现出的人的‘诗意生存’”不是朱熹的观点。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征途上(节选)
王愿坚
小赖犹豫地指了指牦牛身上的粮食,“那里还有……”
“你,你要打这些粮食的主意?不成!”老姚气呼呼地说着,又瞥了小赖一眼,随手从自己粮袋里抓了把面,悄悄扔进小赖的小碗里,“你,这是没骨气嘛!”
小赖的头勾得更低了。
“好了,好了。来,小同志,接着。”对面,一只攥满了炒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