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370字。
2023~2024学年安徽县中联盟高三12月联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谈起薛宝钗,人们总是把她与林黛玉相提并论。毫无疑问,薛宝钗与林黛玉代表两种对立鲜明的而又相倚相生的人格典型。
人性本就存在着诸多自相矛盾。独立的意向是人性的表现,合群的意向同样是由人性所驱使;憧憬理想的超越意向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而贴近现实、保持和谐同样是人类自我调节的能动性的表现。独立与合群之间、超越与调谐之间往往不能两全,它们常以势不两立的姿态出现,以致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而拒绝另一种。一旦把其中的一种划入“人性”或“道德”的范围,而把另一种拒斥在“人性”或“道德”的范围之外,人们就会陷入无法自拔的窘境之中。这一点非常鲜明地表现在“钗黛优劣论”的难题上。
在“钗黛优劣论”上,在对薛宝钗与林黛玉进行道德评价时,人们总是持褒黛贬钗的立场。但是,当人们选择终身伴侣时,却毫不犹豫地选择宝钗型而拒斥黛玉型。
这一自相矛盾并不表明选择者的虚伪,而是人性自相矛盾的结果。然而,二百多年来的读者并不愿意作这样一种人性的自我反省,往往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薛宝钗及其“影子”花袭人。人们不约而同地把薛宝钗、花袭人与林黛玉、晴雯分为两个不同性质的类型,对薛宝钗、花袭人持否定态度,对林黛玉、晴雯持肯定态度。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翻案文章时有出现,但是这种倾向毫无疑问在整个红学史上占据了主流位置。
这种倾向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倾向呢?跨越性质不同的社会,出现在不同阶级的读者身上,这表明它具有超稳定性,它必定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积淀。
这种倾向的具体表现值得注意,它所运用的“批判的武器”更值得我们进一步的辨析。不仅现代的读者批判她,清代的读者同样对她进行口诛笔伐。清代批评者的“批判的武器”是儒家正统的道德准则,批判的目的是维护儒家正统,批判的内容则是道德堕落(这自然是站在儒家正统立场上的判断)。
宝钗、袭人乃至湘云所受到的挞伐,不外以下两端:一是奸诈,二是势利(或叫贪图富贵)。
然而,宝钗、袭人的品格何以就令二百多年来的读者如此唾弃?陈其泰在《桐花凤阁评<红楼梦>》第三回的总评里所表达的观点,可以视为嘉、道以来这一类道德挞伐的总纲领:
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又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夫世安得有中行貌为中行者,皆乡愿耳。《红楼梦》中所传宝玉、黛玉、晴雯、妙玉诸人,虽非中道,而率其天真,皭然泥而不滓。所谓不屑不洁之士者非耶?其不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卓然自立,百折不回。不可谓非圣贤之徒也。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所谓“中行”,即是行能得其中。孔子的意思是,既不得中行之人而与之同处,必也得狂、狷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独立与合群、超越与调谐常常以势不两立的姿态出现,这是人性矛盾的体现。
B. 人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贬斥宝钗,但当选择伴侣时却更倾向于宝钗型。
C. 褒黛贬钗的倾向具有超稳定性,不同社会、阶级的读者批判的内容也一样。
D. 在儒家正统思想被扭曲的时期,原本是异端的“乡原”反而会成为社会主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宝钗与黛玉的不同态度,实则反映了对二人所代表的两种不同人格的取舍。
B. 在陈其泰看来,宝玉、妙玉是和黛玉、晴雯同样具有屈原“皭然泥而不滓”人格的人。
C. 将黛玉、晴雯等人物归入“反乡原者”,仍然是一些评红者在封建主义范畴中的评判。
D. 本文作者认为拥“黛”抑“钗”是民族精神的积淀,所以他也认同这样的评价方式。
3. 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画横线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赵之谦说:“《红楼梦》,众人着眼者唯林黛玉。余窃谓此书命意不过讥切豪贵纨绔,而尽纳天地间可愕之事。”
B. 东观阁本评点者在第七十回正文“袭人便乘机见景劝他收一收心,闲时把书理一理”处批道:“袭人偏会献殷勤。”
C. 姚燮:“薛姨妈寄人篱下,阴行其诈,笑脸沉机,书中第一。尤奸处,在搬入潇湘馆……宝钗奸险性生,不让乃母。”
D. 解盒居士说:“薛氏专爱怡红之家世,实非爱其才与情也……由薛氏以观,只贪怡红富贵,初不计其有情无情亦觉动人也耳。”
4. 拥“黛”抑“钗”的倾向形成的原因和标准分别是什么?请依据文本简要说明。
5.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对黛玉和宝钗两个主要女性人物的评价不再采取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标准。虽然一些评红者将宝钗归为“乡原”,但是宝钗身上同时具有“狂狷”的一面。请结合文本中“狂狷”的定义,并根据下面列举的两处《红楼梦》中的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情节一:《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薛宝钗填了一首《临江仙》,其中有两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情节二:《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林黛玉在行酒令时说了《牡丹亭》《西厢记》里的句子,只有宝钗听了出来;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音”中,宝钗将黛玉带至潇湘馆,劝她不要“见了那些杂书,移了性情”,说得黛玉心下暗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不同社会、阶级的读者批判的内容也一样”错。原文第六段“不仅现代的读者批判她,清代的读者同样对她进行口诛笔伐。清代批评者……批判的内容则是道德堕落”,据此看出,原文只提到清代批评者批判宝钗的具体内容,并未提到清代的读者和现代的读者批判宝钗的具体内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争
[意大利]路易吉•皮兰德娄
天蒙蒙亮,在五位旅客刚刚过了一宿的一节令人窒息、烟雾弥漫的二等车厢里,推推搡搡地拥上来一个大块头女人——她那模样儿看上去简直就像一件鼓鼓囊囊的行李包裹。跟在她背后气喘吁吁的,是她的丈夫——一个瘦弱不堪的小男人。
那个小男人最后落了座,彬彬有礼地向那些给他妻子帮过忙、让过座的旅客道了谢。随后,他转过身来,朝着正在把自己的大衣领子拉下来的那个女人,彬彬有礼地问道:“你一切都好,亲爱的?”妻子并没有搭理他,却把大衣领子又往上拉到眼边,遮住自己的脸孔。“这个世道可糟透了。”那个丈夫喃喃自语,苦笑了一下。他觉得自己责无旁贷,应该向他的同行旅伴讲